一個將軍能有多矛盾?他在淞滬戰場守著血肉磨坊不退半步,在臺兒莊打出抗戰首場大勝仗,讓日軍戰報都不得不承認他"戰力頑強"。
可就是這么一個人,后來被蔣介石當眾罵成"豬",被河南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齒,跟水災旱災蝗災并列為"四殃"。
![]()
湯恩伯這輩子到底經歷了什么?為什么一個浴血殺敵的抗日名將,最后會落得千夫所指的下場?
1937年8月,上海打響了。
湯恩伯這時候是第13軍軍長,拿到的任務是守寶山和羅店。
說實話,這之前他跟著蔣介石剿共那幾年,表現真算不上出色。
行軍速度慢,老是讓紅軍跑掉,蔣介石批評過好幾次。
要不是兩人都是浙江老鄉,早就被撤職了。
羅店這地方,后來被叫做"血肉磨坊"。
日軍的炮火覆蓋得有多密集?師長王仲廉直接被炸傷,部隊一天傷亡能到上千人。
湯恩伯這次是真拼了,陣地丟了就組織反攻奪回來,奪回來又被炸平,再組織人沖上去。
就這么來回拉鋸,他硬是守了20多天。
那時候部隊的傷亡率已經超過一半,彈藥也快打光了。
湯恩伯自己也掛了彩,臉上被彈片劃出幾道血口子。
撤退命令下來的時候,他手下的部隊已經從滿編打得只剩下三分之一。
這場戰斗讓湯恩伯明白了一件事——跟日本人打仗,不能再像剿共時期那樣磨磨蹭蹭,必須玩命。
1938年3月,徐州那邊戰事吃緊。
湯恩伯臨危受命,擔任第20軍團的指揮官,帶著部隊往臺兒莊趕。
這次他學聰明了,沒有直接跟日軍主力硬碰硬,而是盯上了日軍的補給線。
磯谷師團當時進攻臺兒莊進攻得很兇,前線打得熱鬧。
![]()
湯恩伯就帶著部隊在外圍轉悠,專門找日軍的運輸隊和補給隊下手。
一支運彈藥的車隊,吃掉。
一個臨時補給點,端掉。
日軍的后勤線被他攪得一團糟,前線部隊很快就開始缺糧缺彈。
關鍵時刻到了。
李宗仁從正面發起反攻,湯恩伯立馬從側后方殺出來,直接切斷了日軍的退路。
磯谷師團這下慌了神,前后夾擊之下被打得七零八落。
戰斗結束后清點戰果,光是繳獲的日軍火炮就有31門,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數字。
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遍全國,這是正面戰場上第一次打出這么漂亮的勝仗。
蔣介石高興得不行,專門把湯恩伯叫到面前夸獎了一番。
從這以后,湯恩伯的名字開始在軍界響亮起來,大家都說這是個能打硬仗的將軍。
臺兒莊打完沒多久,徐州保衛戰和武漢保衛戰接連打響。
湯恩伯這次被派到大別山一帶布防,任務是盡可能拖住日軍,給武漢方面爭取撤退時間。
大別山的地形復雜,到處是山谷和密林。
湯恩伯充分利用這個優勢,不跟日軍正面交鋒,專門打伏擊。
![]()
日軍一進山谷,山兩邊就會突然冒出火力。
等日軍調集兵力準備掃蕩,湯恩伯的部隊早就轉移到另一個山頭了。
這種游擊戰術讓日軍吃盡苦頭。
他們的戰報里專門提到湯恩伯的部隊,"戰力頑強,不易擊潰"。
整整一個多月,日軍在大別山進展緩慢,這為武漢方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重要的物資和人員都得以安全轉移。
那段時間,湯恩伯在軍界的地位水漲船高。
誰都知道,這是一個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將領。
1944年,局勢急轉直下。
湯恩伯當時是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實際掌握著40多萬軍隊的指揮權。
豫湘桂戰役打響了,這次戰役徹底毀了湯恩伯的名聲。
部隊的問題早就積累很深了。
![]()
士兵到處搶糧食,強拉壯丁,老百姓見到國軍就跟見到土匪似的。
湯恩伯對這些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嚴格管束。
更要命的是他的指揮出了大問題,兵力部署混亂,各部隊之間配合不力。
鄭州失守,洛陽失守,日軍長驅直入。
河南老百姓遭了殃,本來就飽受水災旱災蝗災之苦,現在又來了兵災。
民間開始流傳一句話:水、旱、蝗、湯,把湯恩伯列為"河南四殃"之一。
蔣介石氣炸了。
![]()
他把湯恩伯叫到面前,當著一群將領的面指著鼻子罵:"你真是頭豬!"這話傳出去,湯恩伯的外號就變成了"豬將軍"。
曾經的抗日名將,變成了全國人民嘲笑的對象。
報紙上罵他,漫畫里諷刺他,老百姓提起他就搖頭嘆氣。
豫湘桂戰役的慘敗不是一天造成的。
湯恩伯手下那40多萬部隊,戰斗力早就不行了。
士兵抓壯丁的時候,經常是一個村子掃蕩一遍,青壯年男子能抓就抓。
這些人根本沒受過什么訓練,就被拉上戰場。
![]()
部隊搶糧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飯。
老百姓藏起來過冬的糧食,被士兵翻出來就拿走。
有的農民急了上去理論,反而被打一頓。
時間長了,老百姓對國軍的態度從失望變成了仇恨。
打仗的時候,這些矛盾全都爆發了。
老百姓不但不幫國軍,反而有人給日軍帶路。
有的地方國軍潰退,老百姓甚至追著打,要搶回之前被搶走的東西。
一支軍隊失去了民心,戰斗力也就沒了。
湯恩伯的指揮問題也很嚴重。
兵力分散,沒有重點防御。
![]()
日軍突破一點,后面就全線崩潰。
通訊聯絡跟不上,各部隊之間根本不知道彼此在哪里,更談不上協同作戰。
整個戰役打下來,就是一場災難。
抗戰勝利后,湯恩伯又參加了解放戰爭,這次真的沒什么可說的了。
他的部隊打得稀里糊涂,一點都沒有當年臺兒莊時期的影子。
1949年,他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
在臺灣的日子,湯恩伯過得很憋屈。
"豬將軍"的名號如影隨形,誰提起他都要諷刺幾句。
他自己也老了,身體越來越差,胃病折磨得他吃不下飯,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1954年5月,湯恩伯因為胃潰瘍嚴重,去日本治療。
一個月后,6月29日,他在東京去世了。
臨死之前,他說了兩件事讓人印象深刻。
一件事是想起臺兒莊那些戰士。
那些年輕人沖鋒的時候喊著殺,倒下的時候連尸體都找不全。
湯恩伯說,那些兵才是真正的英雄,可惜很多人連名字都沒留下。
另一件事是提到河南。
他說自己沒管好河南的兵,對不起老百姓。
這話說得很輕,但聽得出來他心里有愧。
臺兒莊的輝煌和河南的慘敗,就像兩個湯恩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湯恩伯這個人,你說他是英雄,河南老百姓不答應。
你說他是狗熊,臺兒莊那些戰果擺在那里。
這就是歷史人物的復雜性。
淞滬會戰那20多天,他確實是玩命在打。
部隊傷亡過半還在堅守,這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
![]()
臺兒莊那一仗,他的戰術運用堪稱經典,斷敵后路的決斷力也夠果敢。
大別山的游擊戰,拖住日軍一個多月,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功勞。
可豫湘桂戰役的失敗也是事實。
40多萬軍隊被打得稀里嘩啦,老百姓遭殃,國土淪陷,這個責任他逃不掉。
軍紀敗壞他沒有嚴格整頓,指揮失誤導致慘敗,這些錯誤也是實實在在的。
一個將軍的人生,就這么分成了兩半。
前半段是抗日名將,浴血奮戰,立下戰功。
后半段是千夫所指,罵名滾滾,遺臭萬年。
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它會記住你的功勞,也會記住你的過失,一樣都不會少。
那些在淞滬戰場上犧牲的士兵,那些在臺兒莊沖鋒的年輕人,那些在大別山打伏擊的戰士,他們的犧牲不應該被遺忘。
![]()
河南老百姓遭受的苦難,也不應該被輕描淡寫地帶過。
這就是湯恩伯留下的遺產:一半是血染的戰功,一半是不可饒恕的過錯。
湯恩伯的一生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那個時代的復雜和殘酷。
臺兒莊的勝利讓他成為民族英雄,河南的慘敗讓他變成千古罪人。
他在抗日戰場上確實拼過命,那些犧牲的士兵也確實值得紀念。
![]()
可軍紀敗壞帶來的惡果,老百姓遭受的苦難,這筆賬也必須算。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它更多時候是灰色的,就像湯恩伯這個人,功也真,過也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