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土布紡織技藝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崇明正大中學,美術老師劉健帶領學生,取材傳統土布,經過巧思妙手,制作出精美的布貼畫作品,讓這項非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教室中,一堂別開生面的布貼畫課程正在進行。眼下正值深秋,逐漸泛黃的銀杏葉,成了最應景的創作題材。大家挑選自己中意的布料,經過剪裁將其變成銀杏葉的形狀。再經過黏貼,把布料錯落有致地裝點在扇面上,一把布貼畫團扇便大功告成。看著自己栩栩如生的勞動成果,同學們愛不釋手,非常自豪。
![]()
![]()
“土布具有不易褪色、質地厚實、色澤淳樸的特性,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我們的創作題材大多選擇具有濃郁民風特性、能反映日常生活的畫面,并充分利用現有布面的色澤和紋理,結合中國畫的風格,再次創作而成。”劉健表示。
![]()
一節課下來,經過上手操作,大家對土布的紋理、顏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根據老師講的深淺和大小搭配,我按照銀杏的形狀剪成了這個樣子。真正做了土布扇子之后,感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有深度的東西。”學生施憶如表示。
![]()
實踐出真知。在美術老師劉健看來,對于非遺的傳承,“手工制作”比“照本宣科”更有說服力。學生通過親身思考、上手拼接,更能理解這項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核。“我媽媽是一位土布愛好者,平時也會制作一些土布的手工藝品。劉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會有很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課后,我還會上網查詢資料,回家也會問我的母親。”學生蔡紫萱表示。
![]()
在校園的布藝展廳中,陳列著往屆學生的優秀作品,崇明的花鳥魚蟲、風土人情都成了大家的創作素材。“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提升動手能力為目標,開設這項課程。土布是崇明的特色文化,我們想把它進一步發揚光大。學生做出來的優秀作品,一方面用于展示,一方面也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正大中學副校長劉先陸表示。
讓審美感知從“被動欣賞”轉向“主動創造”。開設土布貼畫課程,不僅是“非遺進校園”的具體實踐,更是貼合教學實踐的育人創新。這項課程已成功開展多年,讓學生在動手創作中提升能力、浸潤文化、樹立自信,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
記者:施昊豪
編輯:焦倩倩
上觀號作者:上海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