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mp and the Presidency That Wouldn’t Shut Up
His posts and rants are omnipresent, ugly, and unhinged. Don’t look to history to make it make sense.
他的帖子與咆哮無孔不入、丑陋且語無倫次。別指望從歷史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本文刊登于2025 年 11 月 3 日《紐約客》雜志,印刷版標題為
American Frequencies.作者:吉爾·萊波雷(Jill Lepore)是《紐約客》的專職撰稿人,也是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和法學教授。她的著作包括
The Deadline,該書榮獲美國筆會散文藝術獎。
![]()
(憲法制定者并未料到總統會直接與公眾溝通,即便他們富有遠見,也未曾預見到社交媒體、電視,甚至電報的出現。插圖:Robert Samuel Hanson)
十年前唐納德·J·特朗普宣布競選總統以來,美國歷史上被用來與他對比的人物名單,比他那道像傷口般鮮紅的標志性領帶還要長,比閃閃發光如刀鋒的特朗普大廈還要高,人員更替率比他備受困擾的第一屆內閣還要高,其中包含的流氓、馬屁精與浮夸之輩,甚至比他現任政府中的還要多。然而,這樣的對比仍在繼續——出現在日報上、晚間播客里、網絡上,鋪天蓋地。特朗普比約瑟夫·麥卡錫更能撒謊嗎?比休伊·朗更油滑嗎?比查爾斯·科格林神父更刻薄嗎?比喬治·華萊士更陰險嗎?比P·T·巴納姆更會行騙嗎?比查爾斯·林德伯格更奉行孤立主義嗎?他比“狡猾的迪克”理查德·尼克松還要狡詐,但程度如何?
特朗普也在玩這場對比游戲。他樂在其中,何樂而不為呢?這只會對他有利——抬高他、放大他、宣揚他,鼓點震耳欲聾、永不停歇,滿世界都是“特朗普、特朗普、特朗普”。他說自己是安德魯·杰克遜(又或許更像安德魯·約翰遜?),是羅納德·里根。他認為只有亞伯拉罕·林肯受到的對待比他更不公——又或者,“我覺得我受到的對待比他更糟”。要不要把他比作夏日?
過去十年,美國政治深陷狂熱、混亂與致命暴力,這一切都讓評論界急于尋找歷史先例,我也不例外。“這是史無前例的嗎?”十年來,記者們一直在向歷史學家追問這個問題。它通過短信與語音留言傳來,通過信件與電子郵件傳來,甚至找上門來,幾乎要敲碎窗玻璃,“嗒、嗒、嗒”地響個不停。在狗公園、藥店、干草地,郵差曾問過我,暴風雪中、在廚房織毛衣時、在每一個該死的Zoom會議室里,我都被問過這個問題。而歷史學家們——至少大多數人——會溫順、悲觀又盡責地從檔案館里翻出1876年有爭議的選舉、1970年肯特州立大學槍擊事件、20世紀20年代的“父母權利運動”、最高法院大法官塞繆爾·蔡斯的彈劾案,回答“相較于X,特朗普是Y”。但這有什么意義?在美國國會山騷亂事件即將迎來五周年之際,此時此刻,或許最好的選擇就是停止這種對比?只要你挖得足夠深,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完全無先例的事。可那又怎樣?如果美國歷史是一張地圖,我們早已偏離航線、墜入懸崖、在大海中迷失方向,連指南針都沒有。有人真能說,1856年查爾斯·薩姆納在參議院議事廳遭毆打,或是1954年四名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從國會山陽臺開槍,能與查理·柯克遇刺或1月6日事件形成有意義的對比嗎?
我并非暗示研究歷史、撰寫歷史、閱讀歷史沒有意義。恰恰相反,動蕩時期比和平時期更需要歷史。事實證明,學編程是個糟糕的選擇;研究過去——研究邪惡的奧秘、沖突的混亂、人類事件曲折壯麗進程中那些混亂、引人入勝且血跡斑斑的渴望記錄——要珍貴得多。我也不是說當下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刻。事實并非如此。我只是想提醒,錯誤的類比只會帶來虛假的安慰。類比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它可能有用,就像無月之夜的手電筒。歷史學家戴維·哈克特·菲舍爾在1970年出版的《歷史學家的謬誤》一書中寫道:“類比的諸多用途,與其濫用造成的危害相伴相生。”手電筒終究不是日光。拿著手電筒,你只能看到自己照射的地方,卻可能在它溫暖的光芒中忘記,自己其實身處黑暗。
望向黑暗深處吧。今年初秋,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轉發了一段四分鐘的人工智能生成新聞片段。這段視頻謊稱是勞拉·特朗普主持的福克斯新聞節目片段,報道特朗普宣布將在全美即將開業的特殊醫院推出“醫療床(medbeds)……旨在讓每位公民恢復完全的健康與體力”。能治愈所有疾病、逆轉衰老的醫療床,常見于科幻作品(比如《星際迷航》醫務室里的“生物床”)。21世紀20年代初,它開始出現在網絡陰謀論中:QAnon信徒聲稱醫療床真實存在,且已存在多年,富人與權貴一直在使用(他們還說約翰·肯尼迪也躺在醫療床上,至今仍活著),而特朗普很快就會將其“解放”,供所有人使用——仿佛特朗普是打開天堂之門的耶穌,而醫療床就是永生。
拿出你的“手電筒”,問問那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美國歷史上有總統做過這種事嗎?要理解特朗普或其幕僚為何發布(隨后又刪除)這段虛假視頻——內容是關于虛構“奇跡療法”的不實新聞報道,而這一事件的政治意義在我看來幾乎為零——美國歷史能提供任何指引嗎?
憲法制定者并未料到總統會直接與公眾溝通;他們曾擔憂若總統這樣做會引發何種后果——即便他們富有遠見,也未曾預見到社交媒體、電視、廣播,甚至電報的出現。他們對行政部門的態度也明顯矛盾:有人不希望設總統,有人希望總統更像首相,還有人希望總統更接近國王。因此,他們對總統職位的描述含糊其辭。由于憲法對總統職權規定極少,總統的許多行為都是即興而為(這也難怪,支持現任政府“單一行政權理論”的憲法原旨主義者會陷入困境:該理論本身就是虛構的、空想的,就像那“醫療床”)。憲法并未要求總統向國會或公眾發表講話,就職演說與國情咨文也非憲法規定內容。在18世紀美國人眼中,行政首腦直接對公眾講話更像君主行為,而非總統該做的事。學者羅德里克·P·哈特曾寫道:“開國元勛們擔心,若行政部門不斷向全國民眾發出呼吁,可能會變得過于激進。”憲法對總統應如何與公眾溝通、甚至是否需要溝通只字未提,在美國建國后的一個半世紀里,總統們幾乎從未直接與公眾溝通。
盡管當時有一條未成文但廣泛認可的慣例:在任總統不得向公眾發表演講(競選總統者也不得發表競選演講),但仍有其他方式與公民溝通。喬治·華盛頓不喜歡公開演講。他的假牙由象牙、馬牙、牛牙以及從他名下奴隸口中拔下的牙齒混合制成,長時間說話會讓他感到疼痛。從1790年開始,他每年會親自向國會發表演講,但除此之外,他主要通過發表信件與公眾及國會溝通——不過在1789年和1791年,他曾兩次巡游美國部分地區,宣講國家團結。約翰·亞當斯延續了親自向國會演講的做法,但1801年,比華盛頓更討厭公開演講的托馬斯·杰斐遜決定以書面形式向國會提交年度演講。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1913年,才被伍德羅·威爾遜打破(據稱威爾遜談及前往國會演講時說:“這會讓他們議論紛紛”)。
安德魯·杰克遜是“人民的總統”,他迫切希望更直接地與公眾溝通,并以《美國電訊報》作為喉舌。正如托克維爾所言:“只有報紙能同時將同一種思想傳遞給上千名讀者。”后來《美國電訊報》開始支持杰克遜的對手、副總統約翰·C·卡爾霍恩,杰克遜便創辦了自己的報紙《華盛頓環球報》。1831年,他通過《華盛頓環球報》宣布將競選連任,該報如實報道:“我們獲準告知公眾,若國民希望總統繼續擔任這一最高行政職務,他不會拒絕這一召喚。”他還通過該報發布諸如否決國家銀行特許狀延期的消息。歷史學家所稱的“總統報紙”由此誕生。例如,詹姆斯·K·波爾克就曾利用《華盛頓每日聯盟報》。19世紀的媒體完全帶有黨派色彩,因此報紙作為總統喉舌——與福克斯新聞對特朗普的作用類似——在當時合情合理。但1861年,兩項發展基本終結了這一模式:國會成立了政府印刷局,而林肯更傾向于通過向對立報紙透露消息來傳播自己的主張,這一招相當高明。漸漸地,媒體的黨派色彩減弱(到1900年,大多數日報已無黨派傾向)。
即便早期美國總統想直接與公眾對話,也會發現這極為困難,更別提有多累人。但隨著鐵路興起,政治家出行會見選民變得容易起來。1843年,約翰·泰勒進行了為期13天的巡游,期間發表了17次演講。特朗普當然也喜歡演講,而且一講就是幾個小時。但兩人的相似之處僅此而已——需要明確的是,泰勒并未借此機會兜售專利藥物。內戰后,總統們出行更多,尤其是為了努力彌合國家分裂,這意味著他們要專門前往南方。1878年,拉瑟福德·B·海斯進行了一次演講巡游,隨后有人出版了一本記錄他每句話的書,書名是《總統南方巡游:穿越“穩固南方”的勝利之旅——總統與內閣在沿途各地受到的熱烈歡迎,以及參與這場總統慶典者的言行舉止》。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兜售過印有自己頭像的金幣或銀幣。
他們講了又講。2017年,特朗普上任第一年,C-SPAN就上傳了503段他講話的視頻,內容讓我無言以對。政治學家安妮·C·普魯塔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中,統計了從華盛頓到特朗普的每一位美國總統向美國公眾發表講話的次數。在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之前,沒有哪位總統年均對公眾講話超過100次;塔夫脫的年均講話次數接近200次,1911年他在30個州的巡游中發表了350次演講。這一紀錄直到約翰·肯尼迪時期才被打破——而有人說肯尼迪至今仍活著。其他“話癆”總統包括林登·B·約翰遜(超過300次)和比爾·克林頓(超過700次)。但這些總統中,沒有一個兜售過牛排、質疑過選舉結果,或是煽動過叛亂。
西奧多·羅斯福在白宮增設了新聞發布室。威爾遜發明了記者會,但從早期一次記者會就能看出記者對總統興趣之低:1913年的一場記者會上,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國會的:“總統先生,您能談談貨幣立法的情況嗎?”最終,威爾遜不再舉行記者會。沃倫·G·哈丁曾使用廣播,但1921年他上任時,幾乎沒人擁有收音機。1923年他進行演講巡游時,為了讓演講能通過廣播播出,必須站在麥克風前,這嚴重限制了他的發揮。“沉默的卡爾”卡爾文·柯立芝名不副實,他喜歡在廣播上講話,大約每月一次。1927年,據《紐約時報》報道,他的廣播聽眾人數相當于1865年美國的總人口。但沒人比富蘭克林·D·羅斯福更擅長運用廣播——1933年3月12日,他開始了“爐邊談話”,開場白是:“我想和美國人民聊幾分鐘關于銀行業的話題。”由于坐在輪椅上,他無法像前任那樣巡游全國。對羅斯福而言,廣播不是選擇,而是唯一的選擇。
羅斯福被稱為“廣播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則是“電視總統”,尤其是1955年心臟病發作后,他基本無法再進行競選巡游。理查德·尼克松在電視上的表現通常很糟糕,但1952年他在一個布置成普通客廳的演播室里進行的一場直播演講是例外——當時他正面臨競選資金濫用的指控。他說自己來到全國電視觀眾面前,是為了進行全面的財務披露,這是“美國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他承認,自己確實接受過一份禮物:得克薩斯州一位男士送給他兩個年幼女兒的一只黑白相間的西班牙獵犬,名叫“Checker”(切克)。“我現在只想說,”他說,“不管他們怎么說,我們都會留下它。”
對肯尼迪而言,技術飛躍來自航空業——至少是“空軍一號”。1962年,他委托制造了一架改裝過的波音707飛機。羅納德·里根則是“六點檔總統”,是“黃金時段總統”的開創者。但沃爾特·克朗凱特在1981年里根上任時退休了,在這位“偉大的溝通者”的兩屆任期內,以有線電視為代表的主要新聞媒體再次變得黨派化。里根是最后一位能可靠、定期地向全國觀眾(而非特定群體)發表講話的美國總統。隨著他的任期結束,電視網對美國總統的新聞報道減少,在奧巴馬時期降至谷底,2016年特朗普上任后又再次增加。
很多人就是覺得總統沒什么意思,我非常理解這種想法。比爾·克林頓察覺到美國人的冷漠,于是以一種前任總統無法或不愿采用的方式利用媒體:他更傾向于《拉里·金直播》《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ESPN)等娛樂平臺,而非電視網新聞節目。他在MTV上討論自己更喜歡平角內褲還是三角內褲(他曾在該頻道接受過四次采訪)。《時尚先生》雜志曾刊登一篇封面報道,標題是《威廉·杰斐遜·克林頓的最后遺囑》,其中收錄了他對芭芭拉·史翠珊、健怡可樂和他的狗“Buddy”(巴迪)的看法。該雜志宣稱:“他既是《獨立宣言》與《憲法》,也是美國國旗……是麥當勞、隱形戰斗機與撒旦;是深夜脫口秀的笑料、貓王與上帝。”克林頓讓總統職位與他的個性綁定,而他的批評者則將其與他的品行掛鉤——兩者其實并無太大區別。克林頓的桃色新聞與相關指控,讓他成了深夜脫口秀喜劇演員的笑柄。一位歷史學家在一項研究中寫道:“對深夜電視脫口秀笑話的全面研究顯示,克林頓獨樹一幟。”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早于特朗普時期。
但要說開啟了學者約書亞·M·斯卡科與凱文·科所說的“無處不在的總統任期”,奧巴馬最為典型。從奧巴馬時期開始,總統似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讓人無法回避。畢竟,奧巴馬的總統任期堪稱“《兩個蕨類植物之間》(Between Two Ferns,美國喜劇訪談節目)任期”。總統之所以變得“無處不在”,很大程度上與媒體對總統權力日益增長的癡迷有關——這種癡迷產生了一個不幸的后果:放大了總統權力。20世紀80至90年代,關于美國總統的即時傳記數量激增,關于“總統溝通”的書籍也一樣。電視網對總統的報道時間減少,而有線電視與有線新聞網站的報道時間則大幅增加。從奧巴馬時期開始,包括本刊在內的雜志也開始更多地報道總統。“無處不在的總統”不僅成了一種“個性符號”,更成了“名人”——而這兩點正是煽動家崛起的先決條件。
隨著關于美國總統的言論與文字越來越多,美國總統向公眾講話、為公眾寫作(如果把發推文也算作寫作的話)的次數也遠超以往,總統職位變得更加“私人化”——這不僅僅是因為“內褲話題”。斯卡科與科認為,“曝光”成了這一領域的硬通貨。奧巴馬在@POTUS(美國總統官方推特賬號)上這樣介紹自己:“父親、丈夫,美國第44任總統。”他會發推文談論米歇爾與女兒們,談論芝加哥小熊隊,但他從未發過關于“奇跡療法”的推文。
自2015年6月特朗普走下那部金色自動扶梯、向聚集的鏡頭揮手以來,他就一直“無處不在”。他幾乎沒表現出“總統范兒”——除非“總統范兒”的定義是由他重新制定的。他認為“有總統范兒”很愚蠢。2019年在達拉斯的一場集會上,他說:“我一直說,除了戴著帽子的誠實的亞伯·林肯,我能比歷史上任何一位總統都更有‘總統范兒’。那太難了,太難了,真的很難超越。不過,其實‘有總統范兒’很容易,你只要表現得死板一點就行。”說著,他站直身體,眨了眨眼,稍微從講臺后退了一步,理了理外套,舉起手,嚴肅地說:“得克薩斯的女士們、先生們,今晚能和你們在一起,我感到非常榮幸。”他只缺一頂帽子,而媒體恰好給了他這頂“帽子”。
正如杰拉爾德·福特在接替尼克松時所說,當“我們國家漫長的噩夢結束”后,歷史學家需要對特朗普的任期作出解釋。但類比毫無幫助。因為美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能預示或解釋特朗普在集會上向支持者講話的方式——無論是2015至2021年他對推特的使用,還是2022年起對“真相社交”的使用。他東拉西扯、滿口臟話、避重就輕、迂回躲閃;他籌募資金、散布謊言;他言辭露骨、粗俗不堪;他針對政治對手,威脅要對他們提起訴訟、送進監獄,甚至處決他們。他是世界上最直言不諱的“網絡噴子”,也是最危險的那一個。他夜以繼日地發帖,內容從墨西哥玉米卷碗到可能的停火協議,無所不包。而且他的情況越來越糟。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他的發帖頻率是第一個任期的三倍。從語氣上看,幾乎他發布的所有內容都語無倫次,即便只是簡單的支持或宣傳某項政策(比如關稅)也是如此:
“這將是美國的黃金時代!會有陣痛嗎?會的,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但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偉大,所有付出的代價都將是值得的。我們的國家現在正以常識運轉——結果將令人驚嘆!!!”
其余內容大多純粹是無稽之談。相當大一部分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尤其是虛假或未經證實的指控。既然特朗普發布的內容即便往最好了說也極具誤導性,他喜歡“深度偽造”內容也就不足為奇了。他曾發布過人工智能生成的自己的照片:有時是教皇形象,有時是絕地武士,有時是超人;還發布過自己做各種事的視頻,從摔跤到祈禱應有盡有。(《大西洋月刊》的查理·沃澤爾認為,這已成為一種黨派審美:“共和黨正成為‘人工智能垃圾內容黨’。”)他癡迷于陰謀論。2024年《紐約時報》對特朗普六個月內發布和轉發的五千六百多條內容(在“真相社交”的怪異術語中,這些被稱為“真相帖”和“轉發真相帖”)進行了研究,發現超過三百條“既描述了針對特朗普或美國民眾的虛假秘密陰謀,又指出了據稱應對此負責的特定實體”,另有四百條“使用了涉及陰謀論的措辭,但未完整闡述整個陰謀論”。
這一切既不符合“總統風范”,也無任何歷史先例可循。相反,它像瘟疫一樣有害。如果憲法對總統職位有更明確的規定——如果制憲者當初沒有認為總統職位(尤其相較于國會)無足輕重——特朗普發布的諸多內容無疑會被認定為違憲。這與1968年尼克松亮相《笑一笑》節目、1983年里根做客《默夫·格里芬秀》、克林頓上MTV,或是奧巴馬發推談論芝加哥公牛隊有任何相似之處嗎?完全沒有。我們早已偏離了歷史的地圖。
美國歷史就像一把手電筒。近來,這把手電筒的電池已經耗盡。要為這個總統任期尋找類比,只能看向其他國家的歷史。
但日光下的真相又是什么?在日光下,特朗普與公眾的溝通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在日光下,不難理解為何有一部分美國人相信“醫療床”真實存在,且被富人壟斷。在鍍金時代般荒誕的21世紀,富人使用各種昂貴的藥膏、護膚品、精密設計的儀器和天價服務,讓自己活得更久、看起來更年輕;而其他人則日漸衰老、病痛纏身,最終凄慘離世——任何看過《白蓮花度假村》,或是在鄉村醫院急診室熬過一夜的人,都能從親身經歷的痛苦中明白這一點。貧困潦倒、失去雙腿的退伍軍人在街頭流浪,窮人的孩子在人手不足的診所里等待永遠不會到來的治療;與此同時,富人在光鮮的水療中心接受護理,讓被販賣到美國、二十三人擠在一間沒水的房間里的人給他們做臀部脫毛。這早已不是頭等艙、二等艙、三等艙的區別,甚至不是鉑金級、黃金級、鈦金級的差距。這是私人飛機、私人教練、私人廚師、“Ozempic臉”、吸脂手術、私人定制、專屬醫療服務——這一整套“玻璃洋蔥”般層層包裹的特權。今年春天,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在發布一份關于醫療、教育、勞工和養老金的眾議院新報告時表示:“如今的美國,底層50%人口的預期壽命比頂層1%人口短7年。更糟糕的是,生活在工薪階層農村縣的美國人,預期壽命比生活在富裕社區的人短10年。”
誠然,相信特朗普會打破富人對優質醫療和無度“健康養生”特權的壟斷,毫無道理可言。他本身就是導致這種悲慘局面的諸多力量之一。但相信“醫療床”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可理喻。確實存在一個陰謀——一個完全公開、毫無秘密可言的陰謀:剝奪中低收入美國人獲得體面醫療服務的權利。這個陰謀由國會共和黨人主導,國會民主黨人試圖反抗卻以失敗告終,甚至導致整個聯邦政府停擺,引發了更多苦難。
“醫療床”不會很快進駐你附近的醫院,但類似的東西確實存在。2022年,一家名為“特斯拉生物康復”(與特斯拉汽車公司無關)的公司開始開設“醫療床中心”——這些由汽車旅館改造的場所宣稱提供“新一輪科學康復服務”,并承諾患者“在特斯拉醫療床上躺一小時,健康狀況就會有所改善”。在該公司網站上,你可以點擊一個寫著“尋找醫療床?”的鏈接。該公司還推出了售價750美元的“抗衰老寵物床”。或許尼克松當年把女兒們心愛的斑點狗切克養了更久,久到超出所有人的認知。此刻,它或許正趴在約翰·肯尼迪身邊的狗床上,搖著尾巴呢。?
說明:本號刊發來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