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屬于一汽-大眾的榮耀時刻,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一汽-大眾第三千萬輛整車下線,那輛奧迪A5(參數丨圖片)L領航版落地時的震撼氛圍,還未在我的腦海里散去,中國一汽原副總經理、一汽-大眾第一任總經理林敢為致辭的話語仍舊縈繞耳畔。
![]()
看似平常甚至官腔的話,卻讓我反復咀嚼“榮耀時刻與里程碑,與我們中國關系有多大?”
卡爾·榮格說:“孤獨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于我們沒有發現自己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思維不必二元對立,市場不必零和博弈。合資與自主,從來都是一體兩面,而非你死我活。
![]()
一汽-大眾所代表的合資車企,雖然有外資股東的參與,但從產業鏈建設、技術標準確立、人才培養、利潤輸血,以及產業流動性加速等維度而言,與其說是“外方股東的獲利手套”,倒不如說是“中國汽車的啟蒙老師”。
用數字和事實說話,最具備說服力。
從累計整車產銷三千萬輛,到累計上繳利稅超過7,3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就業崗位超50萬個,累計實現營收5.5萬億元。
每一個沉甸甸數字,都代表著一汽-大眾乃至整個合資陣營,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大力助推,和對國民經濟的卓著貢獻。
![]()
至此已經毋庸置疑,一汽-大眾的三千萬輛光環,屬于全體中國汽車人,屬于從篳路藍縷走向換道超車的中國汽車工業,也映照到東方巨龍以制造崛起的拼搏精神。
5.5萬億,為中國而掙
“你不是自主品牌粉絲嗎?怎么給合資唱贊歌?”一個微信汽車群里,有人這樣問我。發出一個微笑表情,我沒有解釋什么。
十五年來,我和無數小伙伴一直力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因為以民族意識而言,這是“自己人”。然而當合資公司內部模式切換,本土話語權增大;市場攻守易形,自主蠶食鯨吞,誰是“自己人”,已經不能絕對地用“自主”與“合資”標簽一刀切。
不等我說什么,群里已經開始了熱切的討論,甚至爭論。
![]()
“三千萬輛確實太強了,我們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現在最高的也就一千多萬輛吧。”這樣的聲音代表了多數人的感慨。
“比亞迪、奇瑞和吉利分別在2024年、2021年和2020年實現一千萬輛累計銷量,現在最高有1,600萬輛左右吧。”自然也少不了數據帝。
“沒什么了不起,現在自主頭部車企一年三四百萬輛,加上已有的一千多萬輛,五年后就能超越。”自從2020年中國汽車“換道超車”,年輕人中的自主粉與日俱增,遠不是十年前我們力挺自主時那樣勢單力孤。
“一汽-大眾三千萬輛的意義是非凡的,”頜先生提醒大家關注兩位高管的致辭,“可能乍一看覺得是空話、套話、官話,但其實至關重要。正如晚七點新聞聯播,大佬們都必看,而嘲諷的人是什么段位?”
![]()
首先是中國一汽董事長、黨委書記邱現東的定性:“這一歷史性成就和標志性事件,充分彰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強大活力,有力詮釋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
民族自豪感的支撐,離不開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而制造業的要旨是什么?規模。“超大規模市場”在汽車領域如何建立?當然離不開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等合資企業從二十至三十年前開始的助推。
![]()
另一個要點,則來自中國一汽副總經理兼一汽-大眾總經理陳彬列舉的數據:
·累計整車產銷三千萬輛;
·累計上繳利稅超過7,300億元;
·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就業崗位超50萬個;
·與超過3,400家上下游伙伴合作,上游供應商1,900多家,下游經銷商1,500多家;
·累計實現營收5.5萬億元。
“尤其是這個營收5.5萬億元,相當于為每一個中國人掙了四千塊錢。”這樣的結論當然會迎來質疑:“利潤大頭不是被德方拿走了嗎?技術話語權也在德國人手里,還要支付授權費用,怎么還算幫中國人掙錢?”
“因為5.5萬億元,大頭都在國內。”頜先生開始示意演算。
汽車行業凈利潤率5%左右(近年來甚至低至3%),也就是95%是成本。那么成本的結構是怎樣呢?
原材料費、零部件采購費,給了供應商。而在產業鏈本土化之后,大多數這些費用都給了中國零部件公司。雖然也有一部分采購費用給了博世、大陸這樣的外資供應商,但更多的還是“楚弓楚得”,何況外資供應商在華子公司本身也養活了本土員工。銷售成本,在于經銷商建設、培訓、返點等支出。
更不用說一汽-大眾五大基地數萬員工,以及廠房建設相關的開支,都是以“成本”的形式流入“中國人的口袋”。
![]()
“相形之下,每年分給德方的數百億元利潤和技術專利費用才是小頭。”我們恍然大悟,“更別說現在技術供應出現逆轉,大眾應該給小鵬和地平線支付授權費用了。”
“那么,比亞迪一年營收七八千億,七八年就可以實現5萬億。”還是有人不服氣。
“一汽-大眾的5.5萬億,是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從微末發展至今,相當于從嬰兒時代的雪中送炭式撫養。自主頭部雖然氣勢如虹,能在更短時間內達成相當的經濟規模,但此時產業已經茁壯成長,算是錦上添花。這還沒有計算幣值購買力變化的差異。”
至此,“一汽-大眾為中國人掙了5.5萬億元”,已經沒有什么爭論。
亦師亦友亦對手
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中國,和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分支汽車,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z)將2輛汽車帶入上海,宣告汽車進口從此開始。
1984年,北京吉普的開張,揭幕了中國汽車合資歷史,到今年已經過去四十一年歷史。
進口車的百年積淀,合資車的“不惑之年”,是中國民族產業汽車板塊的共生軌跡。在數十年歷史中,中國車企師法海外汽車品牌,是一種常態。
![]()
進口品牌-合資外方-合資中方-自主板塊,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鏈條,將原本看起來并無關聯,甚至還存在對立的兩個陣營連接起來,構建起技術、供應鏈、人才輸送的紐帶。
技術維度,上汽和通用聯合開發小排量發動機、吉利與沃爾沃成立中歐技術中心……已經是非常公開而正面的典范。豐田集團的燃油車底盤平臺,被一些本土車企借鑒來作為藍本。
一汽-大眾,或者大眾汽車,尤其值得大書特書。迄今,大眾EA888發動機和MQB/MLB平臺仍然是一些自主車企的參考對象,甚至某些“車皇”產品的懸架仍帶有MLB設計的影子。
制造維度,通用技術對上汽和五菱貢獻良多,豐田和雷克薩斯普及開來的精益生產TPS讓廣汽等國內車企受益。對于大眾來說,聞名全球的Audit制造標準,已經讓一汽制造水平得以提升,同時也伴隨瑞風X4等車型進入江淮體系,可以說,江淮能順利承接此前蔚來ES8和如今尊界S800等高檔車型的生產,與此不可分割。
![]()
供應商維度,例如做燃油系統的亞普股份,正是得益于一汽-大眾的訂單而成長,現在轉型做新能源熱管理。清洗系統的日盈電子,也是多虧了一汽-大眾的“提攜”。
經銷商維度,捷亞泰萬興為代表的經銷商便是依托一汽-大眾而崛起,而雷克薩斯之于中升,奔馳之于利星行,海外品牌與合資品牌為中國汽車流通領域扮演了數十年的導師角色。
人才維度,中國自主車企大量高管、中層管理和基層工人都來自于合資陣營。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八十年代曾擔任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主任兼物流科科長。去年,前雷克薩斯高管Spiros Fotinos加盟極氪,負責歐洲業務。
按照麥肯錫報告,中國汽車工業直接就業人員265萬,間接就業人員數量是其11倍,因而總計超過3,000萬人。在兩百多萬直接就業人員中,合資公司占去不小的比重。
![]()
大眾汽車曾表示,在華員工總數超過9萬人。豐田汽車僅僅廣汽豐田就超過1.9萬名員工,加上一汽豐田將超過3萬人。數十萬名合資車企和外資車企員工,在掌握了先進制造經驗技能之后,通過人才流動和交流,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進步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中國汽車蹣跚學步的童年階段,外資品牌更像一位老師,手把手教導中國車企從底盤平臺、動力總成的技術入手,從高精度制造的標準體系入手,從渠道體系和營銷模式入手,建立起完整的當代汽車工業框架。
當然,外資品牌不是在做公益,這種貢獻代表著交換經濟利益的回饋,也和自主品牌在市場上從“各占高低檔次”,到逐漸短兵相接、爭奪份額,因而也是對手的身份。
而在汽車產業整體轉型智能電動汽車之時,中國汽車大有“出師”勢頭。這時候,中外汽車品牌就只剩下對手身份了么?并不是,更像是朋友的關系。
轉型路上喚友軍
當汽車產業朝著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轉型,漸顯落后的合資車企,是否失去了燃油車時代的價值?
四重意義,讓合資車企仍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也是自主車企轉型路上的強力友軍。
第一重,轉型賽道需要齊頭并進的良性競爭。
“你什么時候跑得最快?正如當年羅伯斯和劉翔,一起跑更容易創紀錄。”
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仰仗互聯網經濟基礎和規模優勢,中國汽車品牌遠遠走在了世界汽車產業的前列。從2023年上海車展開始,每一位來華的跨國車企老總都會“被教育”、“被震撼”。
然而,合資車企從來都不會坐以待斃,同樣在展開自己的轉型攻勢。
![]()
按照陳彬在演講中所提到的五年目標:
·五年發展規劃,依托五國九地,每年研發投入百億元;
·未來五年將推全新車30款,新能源超20款。PPC/CMP/CSP和MQB平臺為藍本;
·混動車將達300公里純電續航,百公里油耗<4L。純電車續航800公里。燃油車將樹立智能新標桿;
·為追求更高品質,電池測試項目數達國標10倍。而項目開發周期卻縮短一半以上;
·得益于全新CEA電子電氣架構,一汽-大眾將在2027-2030年實現L3及以上自動駕駛。
年研發預算百億元,基本上與蔚來、理想等頭部新勢力處在同一個層次。而無論是續航80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還是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都意味著一汽-大眾決意沖擊新產品的性能高峰。
![]()
第二重,盈利輸血仍要合資板塊提供保障。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基于合資公司的貢獻而發展(利潤、供應鏈、人才)……反過來大家在內卷……”有外資車企高管最近如是說。
全球汽車產業的凈利潤率在5-8%之間,近年來價格戰內卷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利潤微薄。
根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數據,2025年1-9月的汽車行業收入78,235億元,同比增7.8%;成本68,867億元,增8.6%;利潤3,483億元,同比增3.4%;汽車行業利潤率4.5%,相對于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仍偏低。
雖然9月份的4.4%利潤率比8月3.4%的“谷底”有所緩解,但依然低于全球健康水平,也不及下游工業表現。8、9月乘用車終端單車均價16.8萬元,比2024年的17.7萬元幾乎下滑1萬元,更不及2023年18.3萬元的頂峰。
“現在油車比電車利潤高,集團內合資比自主利潤高,”車企內部朋友如是說,而這幾乎成為從整車企業到經銷商員工的共識,“就盼著能多賣點油車、合資車。”
第三重,規范化標準化體系仍由合資板塊扮演“壓艙石”。
![]()
無論是同一家汽車集團內部的發展,還是整個汽車產業的演進,在規范化、標準化和體系化角度,合資車企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按照邱現東董事長的致辭,一汽集團將大力推進自主、合資一體化研發,整車、總成、生態一體化布局,努力將一汽-大眾建設成為新時代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標桿。“自主、合資一體化研發”是一個份量相當重的表述,這意味著不僅自主技術已經實現局部超越,并且還能形成1+1>2的合力。
在陳彬的五年規劃里,或許“30款新車”更吸引人眼球,但更難能可貴的是,電池安全以及座艙環境健康度都按國標10倍嚴苛程度提供保障。
當自主品牌/新勢力快速崛起,安全規格降檔、驗證周期縮短以及鍍鋅鋼板筷子連桿等偷工減料現象屢見不鮮,而“第一陣營端到端自動駕駛”之類的過度營銷更是肆意野蠻蔓延。
倘若沒有合資公司繼續堅守規范標準體系,從安全性可靠性維度形成壓力,那么某些自主車企或許將面臨“出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困境。
第四重,合資車企為中國制造出海提供了便利條件。
![]()
由于地緣政治因素,純血自主品牌在揚帆海外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受阻。但天生有一半海外血統的合資車企,更有可能迎來“大開綠燈”的坦途。
今年一汽-大眾已經成功實現出口海外,而捷達品牌更是在股權上與地方政府產生強關聯,成為半個自主品牌,并且也在布局中亞中東市場。
![]()
“合資車企是自己人。”
就在林敢為致辭時,他上臺先表達了對一汽-大眾首任董事長耿昭杰的敬意,而我們都知道,耿昭杰對整個一汽集團或者一汽自主意味著什么樣的符號。
林老爺子報出的兩個數字,在現場引發潮水般的掌聲,一句是“我今年已經86歲了”,一句是“我在一汽-大眾工作的工號是0001號”。我想,掌聲里不僅有尊老和崇早的敬意,也有對三十四年恢弘篇章的頂禮,同樣也從側面蓋戳了合資車企始終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有機組成。
![]()
三千萬,5.5萬億,這篇章與輝煌不只是屬于一汽-大眾,更屬于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就是這樣一串串凝結了無數汽車人汗水的數字,為民族產業構建起一條通道,通往世界工業之巔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