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江門新會明代有一位宿儒,陳白沙(1428至1500 ,享年72歲),今年是他逝世525周年。陳白沙原名獻章,別號江門漁父、南海樵夫等,因為出生在白沙村,后人稱他為陳白沙。他是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和書法家,世稱 “白沙先生”。筆者最近到過江門市蓬江區(qū)參觀陳白沙紀念館。
![]()
陳白沙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創(chuàng)立了 “江門學派”。陳白沙祠始建于1584 年。為了紀念這位一代名儒,1985 年江門市政府重修陳白沙祠,改名為陳白沙紀念館。1993 年,為紀念陳白沙誕辰 565 周年,政府決定擴建該館, 2000 年完成;經(jīng)中央部門驗收核實史跡陳述后,2019 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筆者年幼時就已知道有陳白沙,因為先家母教我念誦他的“戒懶文”,到今天我仍然朗朗上口。后來我在皇仁書院就讀,校訓是“勤有功”,相得益彰,因此更有印象。
王陽明和陳白沙是同時代的大儒,陳白沙較王陽明年長44年。陳白沙逝世時,王陽明28歲。
王陽明(1472至1529年,享年57歲)是明代《心性學》的集大成者(包括傳承陳白沙),其思想體系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強調內在道德的自覺與行為實踐的統(tǒng)一。用現(xiàn)代語言來描述,是不可以雙重標準,不可以言行不一。
“心即理”(心外無物)的核心觀點是宇宙的真理(“理”)不單止存在于外部世界,更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他的經(jīng)典表述:“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強調心與物的關聯(lián),“心物一體,方有感知”。在你未觀此花時,此花不在你眼中因此仿若未曾存在;當你矚目于它時,其顏色方于此刻清晰分明地呈于你眼前。
![]()
他的這個說法,和量子物理學家觀察量子時發(fā)現(xiàn)的效果一樣,見時是粒子(particle),不見時是波浪(wave)。這道理和人類對色光譜的感知只限于從紅到紫,紅內線和紫外線我們看不到,不表示沒有七色以外的更多顏色。王陽明打破程朱理學“向外求理”的束縛,主張通過內省直接體認“真理”,賦予個體“主觀能動性”。毛澤東思想在這方面有深入分析。
“知行合一”的核心觀點是知與行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導向“行”,而“行”是“知”的完成。例如,我們當然知道孝順是美德,但必須付諸行動,盡孝才真正知道何謂孝。陳王的本意,是批判空談理論,強調實踐是修養(yǎng)的必經(jīng)之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對《知行合一》的現(xiàn)代解讀。
“致良知”的核心觀點是人類天生就具備道德判斷力,良知就是孟子說的“是非之心”。《致良知》是通過去除私欲的遮蔽,恢復本心的澄明,使良知自然顯現(xiàn)。方法是經(jīng)常反省、克制私欲;在具體事務中實踐良知(例如公安、律師和法官在處理案件糾紛時要保持公正)。
王陽明的“心學綱領”可以歸結為四句教義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換句話說,心之本體超越善惡;意念活動產生善惡;良知能夠辨別善惡;通過行動為善去惡,可以回歸善的本心。
筆者今已年逾70,仍孜孜不倦,以上這些領悟,不要說年輕人,飽歷人生滄桑的,也不一定明白個中道理,遑論日常付諸實踐。
王陽明的理論值得重視。對儒學,他推動從“外在規(guī)范”到“內在自覺”的轉型。“守戒持律”固然重要,關鍵還看“內在修為”。他強調道德自律與行為實踐,普遍適用于自我管理和教育,一切從修身開始。他倡導“萬物一體之仁”,認為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十分重要,因為“命運共同”,應該共存共榮,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仁慈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戰(zhàn)爭和破壞不是我們的追求,和平與發(fā)展,尤其是永續(xù)和平與持續(xù)發(fā)展,才是我們的理想。
陳白沙的思想主張是《心學》,對王陽明有重大啟發(fā)。他融合儒釋道三家,以“自得”“自然”“主靜”為核心,開創(chuàng)了“江門學派”,近代更先后影響了朱九江、康南海和梁新會。筆者祖籍南海九江,先家父母抗戰(zhàn)前都在家鄉(xiāng)讀私塾,是陳王朱康梁的一脈相承。
![]()
筆者個人理解,陳白沙的核心主張可以淺白地歸納如下。首先是安靜與自得,主張通過靜坐“養(yǎng)出端倪”來悟道,強調直覺體認而不是文字訓詁,認為真理需要從內心自得。這思想和南傳佛教六祖惠能的《頓悟》理論有相似之處。“靜中坐養(yǎng)出端倪”“既有所得,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他又強調虛實結合,靜坐所求之“虛”并非佛家和道家之空無,而是與儒家的“實理”相結合,最終達到“心與道吻合”的境界。陳白沙反對人為造作 :主張“不安排”“絕機巧”,忠于自然、以自然為宗,追求“萬化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認為達到自然的境界需要通過靜坐涵養(yǎng)與日常實踐。想要到達真正快樂的境界,就要超越物欲的束縛,以心來體會道,從而獲得精神自由(即“自然真樂”)。因為心是本體,心具萬理;因此陳白沙提出“心為道舍”(心是天道的歸宿)“心即是天”(心是宇宙的本源)“道通于物”(道雖至虛無形但貫通萬物)“隨處體認天理”(在實踐中可隨時證心悟道)。
陳白沙又認為“學貴自得”,強調獨立思考,反對盲從經(jīng)典,主張“以我觀書”“觸目會心”,不要讀死書。他有民本主義與愛國情懷,“士不居官終愛國”;關注民生疾苦,“無負斯世與斯民”。
他的心學,其精妙之處是儒釋道三教融合,以儒家倫理為本,吸收道家“自然”和禪宗“心性”的思想,形成獨特的體系。我們作為大灣區(qū)人,推崇陳白沙思想有其深邃意義;對近代繼承陳白沙思想的朱康梁,亦引以為榮。
筆者對陳白沙的《戒懶文》印象深刻。他勸誡世人勤勉向學,用詞淺白。陳白沙以詩教聞名,將理學思想融入通俗詩文,強調勤奮對人生成就的決定性作用。原文是這樣的,相當通俗易懂。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仲尼不寢終夜思,圣賢事業(yè)勤而已。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饑,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細看萬事乾坤內,唯有懶字最為害。諸弟子,聽訓誨。日就月將莫懈怠。舉筆從頭寫一篇,貼向座右為警戒。
《戒懶文》通過列舉典故,強調唯有勤奮方能成就事業(yè),懶惰者終將無名于世。他倡導將詩文貼于座右自省,成為明代嶺南學派的重要訓誡。廣東童謠有“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廣東人以《戒懶文》為家訓,每年重陽節(jié)祭祖時誦讀,弘揚勤勉家風。陳白沙還有《戒戲歌》和《忍字贊》,同樣膾炙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