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王阿姨在廚房收拾餐具時,無意間聽到電視中專家說起“家里常用的兩種鹽,可能和癌癥風險有關”,她愣住了。轉頭望向廚房臺面,食鹽罐旁邊赫然有兩袋不同的鹽,一袋精致白皙的普通食鹽,一袋包裝精美的“腌制用鹽”。
她回想起前不久體檢時,醫生囑咐她“少吃鹽”,但究竟該忌哪種鹽?難道真的有些鹽會損害健康,甚至增加癌癥風險?這個讓人揪心的話題,今晚在無數家庭的廚房里悄悄蔓延。
很多人認為“鹽只是調味,吃哪種都差不多”,但權威數據顯示,長期攝入某些特殊鹽類,的確可能讓癌癥風險悄然升高,尤其是家里常見的“腌制鹽”和“亞硝酸鹽”。
![]()
究竟哪兩種鹽隱藏健康隱患?市面上熱門“低鈉鹽”“加碘鹽”又該如何選用?王阿姨的擔憂正困擾著千千萬萬個家庭,答案遠沒有想象那么簡單。你家廚房用的是哪種鹽?
鹽,到底是健康的幫手,還是慢性殺手?
日常飲食離不開鹽,可是,鹽不僅是味道的來源,它的選擇與用量也直接影響著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日鈉攝入不超過2000毫克,相當于約5克食鹽。
但調查發現,中國城市居民日均食鹽攝入量高達9.3克,幾乎是推薦量的1.8倍。鹽吃多了,除了讓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某些鹽的類型還和癌癥發生緊密相關。
![]()
專家指出,隨著家庭腌制品、速食食品的增多,不恰當使用的“亞硝酸鹽”以及“亞硝酸鹽含量高的腌制鹽”,成為健康隱形殺手。亞硝酸鹽在腌肉、臘腸、泡菜等加工食物以及部分腌制用鹽中廣泛存在。
研究表明,長期攝入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鹽,可導致腸胃道內環境異常,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生成,大幅提高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
2022年《柳葉刀·腫瘤學》綜述中提到,50g腌制肉食品的每日攝入量會令胃癌風險提升18%-22%,其中,“亞硝酸鹽添加”是罪魁禍首。
此外,部分老洗井鹽和原礦鹽在提純過程中控制不嚴格,可能摻有雜質甚至重金屬殘留。相關檢測顯示,劣質食鹽中鉛、鎘等重金屬含量超過國家安全標準的比例高達6.7%。重金屬一旦長期攝入,除了直接損傷肝腎,也被證實與肝癌、腎癌等風險相關。
![]()
家里這兩種鹽,用多了健康或被“偷走”
腌制鹽(腌肉鹽、泡菜鹽)
腌制鹽多為粗鹽或專用腌制鹽,其特點是雜質較多、顆粒粗大,而且部分含有亞硝酸鹽或其他防腐添加劑。
家庭腌制風潮興起,不少人覺得“自家腌菜更健康”,但實際上,自制腌肉、泡菜時如果隨意添加腌制鹽或成分不明的腌制用鹽,極可能攝入超標亞硝酸鹽。
中華醫學會數據顯示:中國居民胃癌發病占全球約50%,與“高鹽、腌制食品攝入過量”密不可分。其中一個重要誘因,正是腌制鹽里的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在體內參與反應生成致癌物亞硝胺,具有明確致癌性。尤其是腌制鹽未嚴格標識成分或被非法添加亞硝酸鈉,更加劇了這一健康隱患。
![]()
劣質食用鹽、原礦鹽
以“原生態”“無添加”為噱頭的原鹽、礦鹽、有的打著“進口”“土制”旗號,實則未經過嚴格凈化工藝,可能富集重金屬、雜質。
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局專項抽樣報告顯示,廉價老井鹽、未精制礦鹽重金屬超標達10.2%,長期食用會使體內重金屬緩慢蓄積,增加肝癌和腎損傷風險。不少家庭圖便宜選購“散裝鹽”,殊不知省下的錢背后可能埋下健康危機。
用對食鹽,防癌降風險,這三招值得一試
優先選擇正規渠道購入的“加碘鹽”或“低鈉鹽”
國家規定食鹽需加碘,預防碘缺乏等健康風險。“低鈉鹽”在部分人群(無腎功能異常)中有助于降低高血壓風險。
建議:選購包裝上有SC編號和廠家資質的食鹽;留意成分,避免買到“含亞硝酸鹽”“色素”等加工鹽。
![]()
腌制食品“少量淺嘗”,勿用腌制專用鹽自制
自家腌菜、腌肉、泡菜別圖省事自制腌制鹽。如果腌漬食品需用鹽,優先選擇普通加碘鹽、控量控制在0.5%以內,腌漬時間不宜過長,避免亞硝酸鹽生成。腌制食品建議每周最多攝入100g以下,每次不要連續大量食用。
拒絕購買“原礦鹽”“土制鹽”類無證產品
勿迷信“原生態”“未精制”概念,這類鹽很可能雜質多、重金屬殘留嚴重。正規渠道購買、注意保質期,避免劣質產品進入廚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