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臺路上,一間名叫“Blood Cellar不落”的餐酒工作室悄然藏身于243號。這里沒有固定的菜單,卻能讓你找到“家”的味道,通過味覺記憶尋找文化深處的底蘊。
![]()
輕輕推開“Blood Cellar不落”的門,長長的室內空間僅有兩張來客可坐的桌子。一張是外部的茶桌,一張是內部的餐桌。周邊的書架上陳列著各類美食的資料,酒柜上則擺滿了不同產地和發酵年份的葡萄酒、黃酒、白酒等。
![]()
“如果有客人說想吃螃蟹,那么這里有中國吃蟹的歷史、蟹的種類和做法……”酒點野公司相關負責人張玥從書架中抽取了幾本“典籍”,娓娓道來。不同于普通的餐館,Blood Cellar不落餐酒工作室雖然可以提供飲食,卻并不僅僅落腳于此。“我們這里沒有固定的菜單,也沒有固定的營業時間,只是為愛好飲食和傳統文化的人提供一種獨特的線下體驗。”張玥告訴記者。
起初,張玥在金融行業工作,研究美食是最大的業余愛好。“因為食材產地、養殖方法、制作工藝等等原因,很多過去的味道現在已經無法復刻了,但那些恰恰是我們最想找回的。”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張玥離職后開辦了自己的飯店。隨后,抱著推廣傳統飲食文化的理念,張玥與朋友合辦了一家創意公司“酒點野”,并于2022年8月成立它的線下體驗中心——Blood Cellar不落餐酒工作室。
![]()
“酒點野”從人們身邊的一餐一飲入手,重塑飲食文化的精神性。“大家在喝一瓶葡萄酒時,不只可以品嘗到它醇厚的味道,還能了解它的產地、釀造工藝、氣候條件等等,讓飲食從嘴里吃進去的同時也能在心里感受到它更多的意義。”張玥說。借助美食文化沙龍分享會,張玥帶著顧客一道解碼其中的文化符號。
![]()
在工作室里的茶桌上,放著幾只造型不一的瓷杯。喝什么樣的茶、用什么樣的杯子,在這里都是講究的事情。“這一只是景德鎮柴燒的杯,工藝是傳統落灰柴燒,其胎體的透氣性可輔助激發茶湯的香氣物質,使口感更溫潤細膩,更適合喝有年份茶類;這一只則是產自龍泉的青瓷,釉面致密光滑且富含礦物質,能精準還原茶湯本味,尤其適合綠茶、紅茶及輕發酵烏龍茶,能更好激發茶的香氣,因為釉面較厚,杯沿與嘴唇接觸也十分舒服。”張玥拿出兩只不一樣的茶盞,細細分說它們的來歷。
“很多時候大家可能覺得傳統物件太過復雜、貴重,但其實它們的成本并沒有那么高,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較為實惠的價格和簡單的渠道消費,幫助年輕人獲得美學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價值。”張玥說,通過美學藝術文化展覽等活動,降低文化體驗成本,提升產品的“質價比”,是最為重要的競爭力。
在Blood Cellar不落餐酒工作室,顧客除了體驗飲食文化,還可以參與社群活動。據介紹,工作室不定期開展藝術生活美學體驗活動,有時就在小店里,有時則可能跨越千里。品酒、非遺手工藝……社群像是新時代的“文人雅局”,為具有共同愛好和好奇的人們構建開放流動的當代社交生態,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輕量化策展中重新煥發生機。
![]()
作為土生土長的長寧人,張玥在創業之初毫不猶豫地選擇將工作室落在長寧。對她而言,長寧是家,在這里能找到她一直追尋的“家”的味道。而在長寧的不少青春經濟集市里,也能發現酒點野的身影。今年,在中山公園舉辦的“與志愿為伴 與長寧同行”公益市集上,酒點野的攤位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體驗。“這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張玥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更多和在地資源的聯動,不斷積累線下客群,然后通過垂類產品創新,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行概念消費。”
將傳統內容轉化為現代化產品,張玥和同事們透過創意無限的商業化生態鏈路,不斷創造新消費產品,引領著新的時代青年參與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生活。

圖片來源于受訪者
撰稿:譚奕茂
編輯:史煥煥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