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丈原的風(fēng):死敵亡后的 “反常撤軍”
建興十二年(234 年)秋,五丈原的茅草被風(fēng)吹得沙沙響。
司馬懿勒住馬,望著蜀軍營寨的方向。探子剛來報:諸葛亮的靈柩已被抬上馬車,蜀軍正往漢中撤退。
身邊的夏侯霸忍不住催:“都督,趁他們軍心大亂,追上去定能大破蜀軍!”
司馬懿卻搖了搖頭,抬手示意收兵:“孔明雖死,蜀地仍有險可守,不可冒進。”
![]()
可誰都知道,這不是真心話。此前諸葛亮五次北伐,司馬懿被壓得步步退守,連諸葛亮送女裝羞辱,他都能忍。如今死敵已亡,正是滅蜀的好時機。
直到多年后,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才從父親口中聽到真相:“不是不想攻,是沒時間啊。”
二、遼東的烽火:先燒起來的 “急事”
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遼東就亂了。
公孫淵在遼東稱王,不僅拒絕向魏國朝貢,還聯(lián)合吳國,打算夾攻曹魏。魏明帝曹叡急得睡不著覺,召集群臣議事時,目光直接落在司馬懿身上。
“遼東距洛陽千里,誰能替朕平定叛亂?” 曹叡的聲音帶著焦慮。
滿朝文武沒人應(yīng)聲。遼東天寒地凍,公孫淵經(jīng)營多年,不是易攻之地。司馬懿站出來,拱手道:“臣愿往,不過需四萬兵,一年時間。”
曹叡大喜,立刻準奏。景初二年(238 年)春,司馬懿率軍出發(fā)。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
行軍路上,士兵們凍得瑟瑟發(fā)抖,軍糧也時常短缺。司馬懿卻不敢停,他知道,公孫淵不除,魏國的東北方永無寧日。相比之下,偏居西南的蜀國,暫時還掀不起大浪。
三、朝堂的暗箭:藏在身后的 “刀”
司馬懿征遼東時,洛陽的朝堂里,暗流早已涌動。
曹叡身體不好,開始安排后事。有大臣偷偷進言:“司馬懿手握重兵,若他有異心,誰能制住?” 曹叡嘴上沒說,心里卻犯了嘀咕。
司馬懿對此早有察覺。出征前,他特意把妻子張春華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留在洛陽,明著是照顧家人,實則是做人質(zhì)。
平定遼東后,司馬懿剛回到洛陽,曹叡就任命他為太尉,看似升了官,卻悄悄收回了他的兵權(quán)。司馬懿也不惱,每天按時上朝,下朝后就回家讀書,連朋友都很少見。
有次張春華問他:“你就甘心這樣被閑置?”
司馬懿放下書,嘆了口氣:“現(xiàn)在不是爭的時候,朝堂上盯著我的人太多,稍有不慎,就是滅門之禍。”
他心里清楚,諸葛亮活著時,魏國需要他來對抗蜀軍,沒人敢動他;如今諸葛亮死了,他沒了 “利用價值”,那些早就看他不順眼的人,很快就會動手。
四、吳國的威脅:東南方的 “麻煩”
蜀國沒動靜,吳國卻沒閑著。
陸遜、朱然等吳國大將,趁著魏國注意力在遼東,多次攻打魏國的廬江、淮南等地。尤其是正始二年(241 年),吳國派四路大軍北伐,連克樊城、祖中,差點打到許昌。
![]()
曹爽想趁機立功,主動請纓率軍抗吳。可他沒打過仗,剛到前線就被吳軍包圍,多虧司馬懿派援軍趕到,才解了圍。
經(jīng)此一役,司馬懿更不敢分心。吳國國力比蜀國強,又有長江天險,要是不守住東南方,魏國很可能腹背受敵。他把大部分兵力調(diào)到淮南、廬江,修筑防御工事,訓(xùn)練水軍,忙得腳不沾地。
有下屬問他:“為何不先打蜀國,再回頭對付吳國?”
司馬懿指著地圖說:“蜀國山路難走,蔣琬、費祎又善于防守,打起來耗時耗力;吳國離洛陽近,一旦突破防線,后果不堪設(shè)想。”
五、曹爽的步步緊逼:身邊的 “定時炸彈”
曹叡去世后,曹爽成了司馬懿最大的威脅。
曹爽是大將軍,輔佐年幼的曹芳,手握兵權(quán)。他看不起司馬懿,覺得這個老頭年紀大了,好欺負。先是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徹底奪走他的兵權(quán);然后又安插自己的親信,控制朝廷各個部門。
有次上朝,曹爽故意遲到,還讓司馬懿在殿外等了半個時辰。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氣得要發(fā)作,被司馬懿拉住:“忍一忍,再忍一忍。”
曹爽還不滿足,想通過伐蜀來提高自己的威望。正始五年(244 年),他不顧司馬懿的反對,率軍十萬攻打蜀國。結(jié)果蜀軍據(jù)險堅守,魏軍糧草耗盡,死傷慘重,最后狼狽撤退。
司馬懿聽說后,只是搖了搖頭:“曹爽此舉,不僅損兵折將,還暴露了魏國的實力。現(xiàn)在更不能攻蜀了,得先穩(wěn)住局面。”
他開始裝病,在家閉門不出。曹爽派人來探病,看到司馬懿躺在床上,連粥都喝不利索,以為他真的不行了,放松了警惕。
六、蜀國的 “安靜”:不必急著打的 “軟柿子”
其實,諸葛亮去世后的蜀國,確實沒什么威脅。
蔣琬、費祎執(zhí)政時,主張 “休養(yǎng)生息”,不再像諸葛亮那樣頻繁北伐。他們把兵力集中在漢中,加固城池,只要魏國不進攻,蜀國就不會主動惹事。
有探子向司馬懿報告:“蜀地百姓安居樂業(yè),軍隊很少操練,看樣子是不想打仗了。”
司馬懿點了點頭:“蔣琬、費祎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蜀國國力弱,打不起仗。只要我們不主動進攻,他們就會一直守著自己的地盤。”
相比之下,魏國內(nèi)部的問題更棘手。曹爽的專權(quán)越來越嚴重,朝廷里怨聲載道,要是不盡快解決,魏國很可能會分裂。司馬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策劃推翻曹爽上,根本沒心思考慮攻蜀的事。
七、高平陵之變:最后的 “沒時間”
正始十年(249 年),司馬懿終于等到了機會。
曹爽帶著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馬懿立刻發(fā)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他以 “謀反” 的罪名將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徹底掌握了魏國的大權(quán)。
這場政變后,司馬懿已經(jīng)七十歲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每天要處理的政務(wù)堆積如山,還要培養(yǎng)司馬師、司馬昭,為司馬家篡魏做準備。
有次司馬昭問他:“現(xiàn)在大權(quán)在握,要不要趁機攻打蜀國?”
司馬懿搖了搖頭,咳嗽著說:“我沒時間了,你們以后也要記住,先穩(wěn)固內(nèi)部,再談對外征戰(zhàn)。蜀國早晚是我們的,不急這一時。”
兩年后,司馬懿去世。直到他死,都沒再提過攻打蜀國的事。
八、后人的明白:“沒時間” 背后的智慧
《晉書?宣帝紀》里,對司馬懿不攻蜀的原因,只用了 “內(nèi)有憂逼,外無閑瑕” 八個字。
![]()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價:“司馬懿之不欲攻蜀,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彼之重心,在魏室之權(quán),而非天下之統(tǒng)一。”
現(xiàn)代史學(xué)家呂思勉也說:“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的敵人就從蜀國變成了魏國的權(quán)臣。他要是去攻蜀,很可能會被曹爽背后捅刀子,到時候別說滅蜀,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其實,司馬懿不是不想統(tǒng)一全國,只是他清楚,在亂世中,只有先保住自己,才能談未來。諸葛亮去世后,他面臨的內(nèi)憂外患太多,根本沒時間去攻打蜀國。
九、歷史的巧合:蜀國的 “續(xù)命”
司馬懿沒攻蜀,意外給蜀國續(xù)了二十多年的命。
直到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后,才派鐘會、鄧艾率軍伐蜀,最終滅了蜀漢。那時候,離諸葛亮去世,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多年。
有人說,要是司馬懿當(dāng)年趁諸葛亮剛?cè)ナ罆r攻蜀,蜀國很可能早就滅亡了。可歷史沒有如果,司馬懿的 “沒時間”,成了蜀國最后的機會。
十、結(jié)語:三個字里的生存法則
“沒時間”,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卻藏著司馬懿的生存智慧。
在亂世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急事”。對司馬懿來說,平定遼東、對抗吳國、斗倒曹爽,每一件都比攻打蜀國更重要。他知道,只有先解決這些 “急事”,才能有機會實現(xiàn)更大的目標。
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之所以終生不攻蜀國,不是因為他打不過,也不是因為他不想打,而是因為他真的 “沒時間”。
這個答案,或許沒有 “怕蜀國”“念舊情” 那么有戲劇性,卻最符合歷史的真相。它告訴我們,在復(fù)雜的局面中,懂得分清主次,學(xué)會隱忍和等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