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 通訊員:劉姍姍
三個多月前,六旬老人經歷急性心肌梗死,雖然搶救成功,心臟里卻悄悄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巨大室壁瘤。由于他有小兒麻痹后遺癥,下肢血管條件極差,這意味著手術中一旦出現險情,無法經下肢置入傳統的生命支持設備進行急救,醫生將“無路可退”。面對患者家屬的無條件信任,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迎難而上,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心臟拆彈”手術,患者最終成功脫險。
![]()
心梗之后,“氣球”在心臟里悄悄吹起
時間回到三個月前,68歲的陳爹爹(化姓)因急性心肌梗死被緊急送醫,手術成功開通了堵塞的血管,保住了性命。然而,部分心肌因缺血壞死,造成了無法逆轉的損傷。出院時,一個隱患已經埋下——他的左心室開始膨出,形成了室壁瘤的雛形。
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半個月前,陳爹爹在家突然出現嚴重胸悶、喘不上氣,只能坐著呼吸,完全無法平躺,并伴有咳嗽和雙腿嚴重水腫。家人立刻將他送往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檢查結果令人震驚:他的血氧飽和度已驟降至79%,出現了呼吸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進一步心臟彩超和核磁共振檢查顯示,他的心臟左心室下后壁形成了一個巨大室壁瘤,范圍約10.1×8.5×9.8厘米,比心臟本身還大。更危險的是,瘤體內還附著范圍約9.2×2.6cm的巨大血栓。
擺在醫生和患者面前的,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是巨大的室壁瘤隨時可能破裂,嚴重危及致命。二是陳爹爹自身的身體條件。他因小兒麻痹后遺癥,雙側髂總動脈重度狹窄、幾近閉塞,導致醫生無法通過下肢置入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或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設備。“這意味著,手術中一旦發生心臟破裂或者低心排血量等險情,我們將缺少有效的急救后手,幾乎沒有退路。”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坦言。
醫生在“無路可退”的手術中精準“拆彈”
醫院迅速組織了心臟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反復討論患者病情。不做手術,隨時有生命危險;做手術,尚有一線生機。陳爹爹的兄妹七人在含淚糾結、猶豫后,最終選擇信任醫生。“你們放手去治,即使手術失敗了,我們也不會怪醫生。”家屬的無條件信任,給了醫療團隊“放手一搏”的勇氣。
上午10點,手術正式開始。麻醉是第一道關,患者血管條件差,穿刺異常困難。當建立體外循環、心臟停跳后,真正的挑戰才降臨。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李炳副主任專家團隊發現影像學上的“室壁瘤”實為更危險的假性室壁瘤,它與左心室本體界限不清,切除范圍必須精準到毫厘:切多,左室容積過小,術后心功能衰竭;切少,破裂風險仍在,血栓隱患未除。更棘手的是,瘤體與膈肌粘連嚴重,這或許是它至今未破的原因,但也大大增加了分離的難度和風險。憑借術前的精密測量和手術規劃,專家團隊細致地分離粘連組織,精準找到了心臟破口,并利用一塊10×10cm的牛心包補片,精心修剪后嚴密封閉了心臟破口,再利用瘤體自身組織進行包裹加固,完成了“天衣無縫”的縫合。整個過程中,考慮到患者是稀有血型,術中采用了自體血回收技術,保障了用血安全。
隨著心臟成功復跳,關胸,手術順利完成。術前最擔憂的大出血和低心排均未發生。術后第二天,陳爹爹順利拔除氣管插管;第三天,轉回普通病房;術后第14天,他康復出院。上周,陳爹爹和家屬專程趕到醫院,向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人員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心梗后警惕這顆非腫瘤的“炸彈”
心臟大血管外科尚玉強主任介紹,心臟室壁瘤,聽起來像是長在心臟里的腫瘤,其實它并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一種心肌梗死后的嚴重并發癥。當心肌梗死發生時,部分心肌因為缺血而壞死,而壞死的心肌被沒有收縮功能的瘢痕組織替代。這部分心臟壁變得薄弱,在內部血壓的沖擊下,像吹氣球一樣向外膨出,形成一個“瘤樣”結構。由于這個“鼓包”里血流不暢,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到大腦或肺里,就會引發腦栓塞或肺栓塞,致命風險極高。
室壁瘤有破裂的風險,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尤其是假性室壁瘤,它的瘤壁非常薄,僅僅由心包膜構成,脆弱得像一層紙,相當于在心臟上吹了一個隨時會破的‘氣球’,破裂風險更大、不可預測。專家提醒,心梗救治后并非萬事大吉,需定期復查、密切關注心臟結構變化,一旦發現室壁瘤等情況時,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抓住最佳治療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