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點家務就頭暈,現在走路干活都利索多了!”在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病房,譚姨激動地分享她術后的變化。
從心臟“罷工”到重獲心臟健康,得益于一枚維生素膠囊大小的心房無導線起搏器。這枚重量僅2克的微型裝置,不僅為她重續“心”生,也標志著全國首批無導線心房“膠囊”起搏器在珠江醫院成功“上崗”。
心跳驟緩至28次/分,七旬老人面臨停搏危機
譚姨長期受心跳過緩困擾,近期更出現乏力、嗜睡等癥狀。外院檢查提示其患有嚴重心動過緩,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其最慢心跳僅為28次/分,平均心跳也僅有44次/分,遠低于正常人的60-100次/分鐘。
因心率持續偏低,譚姨轉入珠江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
術前心電圖提示嚴重心動過緩。
心血管內科主任楊平珍介紹,譚姨所患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常表現為心跳過緩與心跳過速交替出現。嚴重的心動過緩不僅引發不適,更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具備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明確指征。
科室團隊深入討論,最終決定為譚姨施行前沿的心房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
30分鐘微創手術 精準守護心臟節律
10月30日,在楊平珍主任主刀,余文杰、楊雅舒醫師協助下,手術團隊經患者右側股靜脈建立微創通道,通過造影精確定位,借助遞送系統將起搏器精準植入右心耳基底部。
該起搏器頭端采用螺旋設計,可牢固錨定于心肌。術中測試參數良好,無導線起搏器成功釋放。
![]()
術中無導線起搏器精確定位植入部位,成功釋放。
整個手術過程順利,總時長不到30分鐘。患者在術中沒有出現不適,術后6小時即可下床活動,次日順利出院。
監測顯示,起搏器運行良好,各項參數穩定。
![]()
楊平珍教授(中)和團隊成員余文杰主治醫師(左)和楊雅舒主治醫生(右)為患者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三大技術突破 并發癥從12.5%降至2%
楊平珍教授介紹,無導線起搏器體積僅如一顆膠囊大小,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心臟起搏裝置。雖身形微小,卻集成了所有先進起搏技術,堪稱一臺功能完整的 “超級微電腦”。
該裝置通過經股靜脈穿刺植入心腔內,依靠內置電極與心肌接觸,實時監測心臟節律,一旦發現心跳過慢,立刻發放微弱電脈沖,精準調控心律。
“從心室無導線起搏器,到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心室起搏無導線起搏器的應用,再到現在可以心房起搏的無導線起搏器,科技的發展為不同類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據介紹,與傳統起搏器相比,無導線技術實現了三大關鍵突破:無需制作皮下囊袋,規避了傳統起搏器15%的囊袋感染風險;消除了導線斷裂或移位等潛在并發癥;患者術后進行磁共振檢查不受限制。
臨床數據顯示,該技術可將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從12.5%降至2%,為緩慢性心律失常治療樹立了新標準。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李文 通訊員 陳得舒 馬彥 韓羽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