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似乎諸葛亮北伐一直是在和司馬懿斗法,“空城計”、“上方谷”、“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期間。然而真實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只有兩次直接交手。
![]()
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
第一次公元228年,曹魏方面是曹真、張郃迎戰(zhàn),張郃擊敗馬謖,馬謖失街亭,第一次北伐結(jié)束;
第二次是公元228年12月,諸葛亮領兵數(shù)萬出兵陳倉道,包圍陳倉。雖然陳倉此時只有千余士兵,但郝昭已筑好防備,郝昭靠千余士兵擋住了諸葛亮20多天的圍攻。糧草不濟,魏國援軍到來,諸葛亮退兵;
第三次公元229年春天,諸葛亮遣陳式(一說陳戒)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扎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漢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漢軍順利占領二郡。
![]()
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的將領都不是司馬懿,從第四次開始,由于曹真、曹休等人相繼病逝。魏明帝曹叡才開始派司馬懿抵擋諸葛亮的進攻:
諸葛、司馬第一次交手(諸葛亮勝)
231年春天,諸葛亮趁曹魏雍涼地區(qū)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并在祁山堡東北修建鹵城作為蜀軍大營。諸葛亮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漢軍。曹魏因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tǒng)帥屯于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隨后前進。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繼續(xù)領軍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到達上邽附近麥田后,沒有等待收割一個月就成熟的麥糧,只對麥田進行了芟除破壞。
![]()
司馬懿進軍鹵城,但卻登山掘營,與漢軍對峙,不與交戰(zhàn)。張郃認為蜀軍長途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zhàn)速決。所以應該以大軍屯于此處,然后分為奇兵,包抄蜀軍,截斷其后路。但司馬懿不采納。魏軍將領數(shù)次請戰(zhàn),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
![]()
對峙一段時間后,諸葛亮撤出對祁山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鹵城,司馬懿派張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聯(lián)絡,并命他攻鹵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漢軍。自己則率眾進攻鹵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zhàn),大敗魏軍。斬獲魏軍的首級三千級,獲得戰(zhàn)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
![]()
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圣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漢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漢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后于木門道,被埋伏于高處的漢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諸葛、司馬第二次交手(打平)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jīng)過三年勸農(nóng)講武的準備,再率數(shù)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quán)能同時攻魏。四月,漢軍出斜谷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營寨。
![]()
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動。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筑營,想再次以持久戰(zhàn)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濟,導致功敗垂成,于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chǎn)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quán)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
![]()
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zhàn),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后,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想要利用激將法,激怒司馬懿出軍,來進攻自己布置好的陣勢,司馬懿堅決不肯出擊。
![]()
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不久病逝五丈原。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fā)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jīng)殞沒,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于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后,才訃告發(fā)喪,而此事后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fā)喪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馬懿雖然不認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說他“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但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之后,嘆服諸葛亮治戎布陣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
諸葛亮與司馬懿兩次交手,第一次交手司馬懿臨危受命,準備不足,有魏軍被大破的記錄,而且一代名將張郃被射死,所以應該算諸葛亮更勝一籌;第二次交手,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最終拖到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雙方打平。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