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子越在農場采摘橘子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汪靜 李璟
深秋的荊楚大地,丘陵連綿起伏,層林盡染。10月28日,在湖北大金龍農牧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循環養殖基地里,一輛觀光車穿梭在果林與魚塘之間,開車的姑娘扎著利落的馬尾,她就是公司總經理張子越,一位1997年出生的“新農人”。她用八年時間,在父輩打下的基礎上,讓一片丘陵蛻變成集種養加、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從財會專業的大學生到農業企業的掌舵人,這位年輕的“95后”女掌門正以全新的理念,為傳統農業注入活力。
作為年輕一代農人的代表,張子越的經營理念與老一輩相比既有傳承也有創新。“農業是一份需要耐心的事業。”她說,“無論是我們這一輩,還是老一輩人,最相通的一點還是想做出好產品。”
從象牙塔到田園大地
張子越的農業之路,始于一場偶然的產業轉型。
她的父親原本深耕工程與礦山開采領域,常年輾轉于各個項目之間,經營模式零散且缺乏長遠規劃。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父親決定轉型農業,希望找到一份能長久傳承的事業。彼時,張子越還在武漢一所大學攻讀財會專業,從未想過自己未來會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命運的齒輪在2016年悄然轉動,父親開始投資農業板塊,同時將產業賬務交給她打理,希望借此鍛煉女兒。從此,張子越開啟了“校園+農場”的雙重生活——周一到周五,她在武漢上課,周末便奔波于武漢與荊門之間,利用課余時間梳理農場的財務工作。
不過,當時的張子越,也沒想到自己會回來繼承家業:“當時就覺得讀書畢業,找份安穩的工作,這輩子簡簡單單就好。”
真正讓她下定決心回歸農業的,是2018年的一場意外。大四實習期間,父親在同濟醫院接受手術,作為獨生女的張子越在病床前忙前忙后,深刻體會到家人的責任。“那一刻突然覺得,在外讀書多年終究要回家,不如早點回來幫父親分擔。”帶著這份牽掛,畢業后的張子越果斷回到荊門,全身心投入到農場的經營中。
初入農業領域,張子越面臨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養殖項目。農場最初以養殖綠頭鴨為主,這是一個中高端品種,主要供應餐飲行業。2019年,農場的綠頭鴨養殖規模達到400萬只,成為湖北省該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已達5000萬元,形成從孵化、養殖、飼料加工到屠宰的完整產業鏈。
然而,正當產業步入正軌時,疫情突如其來,給了這個年輕的農業項目沉重一擊。綠頭鴨的市場需求僅剩下原來的 20%—30%。“當時品種單一的弊端完全暴露,轉型迫在眉睫。”張子越說,這場危機讓她深刻意識到,僅靠一產的初級供應難以抵御市場風險,必須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三產融合的田園新篇
疫情的沖擊,成為大金龍農牧轉型的催化劑。
早期,為保證種鴨的品質,他們曾開挖魚塘改善養殖環境,在荒坡上種植果樹消納糞污,無心插柳柳成蔭,竟在不知不覺中構建起“山頂養豬、坡地種果、坡下養魚、水上養鴨”的生態雛形。
也是依靠這樣的生態,2019年底,張子越和父親決定投資建設食品加工車間,將養殖的畜禽產品轉化為深加工制品,延長保質期并提升附加值。2021年,農場順利拿到食品生產許可證,正式進軍二產,重點研發肉制品和水產制品加工。
“加工環節并沒有帶來巨額利潤,但卻能有效彌補養殖端的虧損。”這種“一產穩基礎、二產補虧損”的模式,讓農場在市場波動中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農場早年為消納糞污種植的果樹逐漸進入盛產期,桃子、藍莓等水果產量逐年提升。2023年,張子越抓住機遇,承辦了掇刀區第一屆采摘節,沒想到反響熱烈,每天客流量達到2000人左右,農場也順勢轉型進入休閑農業領域,至此,大金農也成功轉入三產。
如今的大金龍農牧,已發展成為擁有三個基地、總面積2850畝的田園綜合體,合作社產值接近6000萬元。談及農業發展的困難,張子越直言最大的挑戰仍是銷售。為此,她正嘗試拓展電商渠道,目前本地團購效果良好,但省外市場因冷凍產品運輸困難尚未取得突破,研發常溫產品成為下一步的重點。此外,農場還計劃2026年申請建立科技小院,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