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夏賀蘭11月2日電
中新網記者 于晶
鋸聲輕響,木屑輕揚,空氣中浮動著楠木的淡淡清香。在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的“木亦樂乎”手作木工坊里,一群年輕人正低頭打磨手中的木料,他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木匠學徒,而是在快節奏都市中尋找一片“心靈棲息地”的探索者。
![]()
游客正在制作木制手作。中新網記者 于晶 攝
記者2日步入“木亦樂乎”原創展示區,木質梳子、項鏈、擺件等創意作品琳瑯滿目。在這里,連邊角料也被賦予新生,化作奔跑的卡車、搗藥的玉兔等創意小品。制作區里年輕情侶頭挨著頭,端詳即將成型的木戒;女孩們在充滿巧思的木作前拍照記錄;親子家庭則在協作中感受手作的溫度。
“我們不以培養專業匠人為目標,而是希望給大家一個放空自我、體驗創造樂趣的空間。”工坊主理人張永華告訴記者,現代都市人尤其是年輕人,內心其實渴望“慢下來”,通過一件需要全心投入的事,讓心靈沉靜,這正是木工手作的魅力。
從上海休假回銀川的王浩正俯身打磨一枚木戒。砂紙與木料摩擦發出細碎沙沙聲,讓他想起兩年前在陸家嘴寫字樓里焦灼奔忙的自己。那時他未曾想到,一塊邊角木料會成為治愈焦慮的“魔法鑰匙”。此刻,木戒在他指間漸趨圓滿。
工坊另一角,六歲的朵朵踮起腳尖為木兔的耳朵涂色,媽媽在身旁輕語:“這是我們共有的‘小宇宙’。”
在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手作木工帶來了難得的“延時快樂”。張永華分享了他的觀察:“購物帶來的是即時滿足,而木工給予的是從構思、打磨到成型的整個過程,那份期待與成就感尤為珍貴。”
為降低體驗門檻,工坊有意簡化了操作流程。“經過10分鐘左右指導,大部分人就能上手。”張永華說,重點不在于技術的“難”,而在于“慢”的體驗與心靈的沉浸。
“城市不僅需要高效運轉,也需要能讓人慢下來、安放心靈的地方。”張永華坦言,像“木亦樂乎”這樣的新消費場景,通過提供獨特的情感體驗,幫助年輕人釋放壓力、拓展社交圈,正成為增強他們對城市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重要平臺。
木屑飛舞,砂紙輕響,在方寸木作之間,年輕人以打磨木器的耐心,雕琢著屬于自己的“慢時光”。這不僅是一場心靈的療愈,也是一段與城市建立更深情感聯結的開始。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