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故宮建筑群,表現出中國古代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時間的無窮延展,空間的整體次序,建筑的尊卑形式與審美觀。而以故宮為代表的眾多皇家建筑群與錯落在周邊的園林、衙署、民居也共同組成了京城建筑的“脊梁”。
千挑萬選之材
自明朝以來,故宮經歷了600年的風云變幻,是什么原因讓它歷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而依然屹立不倒呢?
![]()
經3D復原的北京城,由午門沿中軸線向南望(供圖/北京領鈞技術有限公司·名城歷薦)
其實,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便是建造材料的優質。故宮所有的木材都取自楠木,楠木本身帶有陣陣香氣,并且質地堅硬,自古就有“水不能浸,蟻不能穴”的說法,因此成為建造故宮的主要建筑材料。
但是你知道古代想要獲取楠木有多難嗎?明書中曾經以“千人入山采木,百人安然歸來”形容楠木的取材不易,因為質量好的楠木來自于云貴、四川、江浙等一些深山老林中,越是人煙罕至的地方,楠木的質量越是好,要想從原產地運輸到京城,平均十株楠木就得耗費200人的規模去運輸,需要歷經千里,耗時數月。
但是即使楠木送達目的地,也不代表就可以直接作為建筑材料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還在蘇州修建了一個專門加工楠木的機構,所有從各地運來的楠木要先要運到這里。首先確保楠木的內部不能有一點瑕疵,包括蟲蛀和開裂,質量檢測合格之后,再由專業的工匠操作,從澆灌到晾曬,再到做成成品,運送到北京,最終真正成為故宮的“棟梁”。
而如今,楠木的選材和加工技術也成為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600年屹立不倒的秘密,也都藏在這一根根千挑萬選的楠木中。
![]()
故宮大殿中的楠木柱已經經歷了600年的風雨,見證了紫禁城的古今朝夕
影響后世的“模數制”
中國古人其實很早就在建筑中使用了標準化結構,就比如廊、柱、斗栱、臺基,都可提前做好預制件,到現場組裝。而建筑就像是家具,榫卯結構相互咬合,天衣無縫。
比如斗拱,它的作用是分解大屋頂的壓力,同時具有美觀功能,為了方便制造和施工,式樣已趨于統一,尺寸也走向規范化,甚至成了衡量其他建筑構件的基本單位,宋代《營造法式》中,將木作基礎尺度分類稱為“材分制”,將拱的斷面尺寸定為一“材”,共分八等,稱為“八等材”,到了清代,為控制建筑物的體量和規模,將木作基礎尺度劃分為十一個等級,稱為“十一等材”。
![]()
故宮太和門飛檐斗拱
這十一個等級直接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是斗口的十一種尺寸。這種材分制度已形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先進的“模數制”。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營造,是唯一將模數徹底實踐出來的建筑系統。
責任編輯 | 趙青云
運營編輯 | 趙青云
質量審核 | 李雅欣 王維嘉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大而不凡的故宮 》,撰文/ 劉明純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搬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