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報告訊(李紅錕)10月30日,中華老字號盛田農業百年粉坊,迎來了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歡樂大猜想》欄目的到訪。節目組用一整天時間,貼身記錄了從一顆紅薯到一把“素魚翅”純凈紅薯粉條的全過程,以鏡頭為筆,為全國觀眾書寫了一封來自禹州的匠心告白書,生動揭開了老字號美味背后,得天獨厚的自然饋贈與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
作為央視推出的金牌財經欄目《歡樂大猜想》,以答題競猜為載體,從美食、非遺、產業等維度解碼城市鄉村魅力,通過沉浸式鏡頭展現中國發展脈動。此次走進盛田農業,欄目圍繞 “禹州粉條好吃的秘訣” 展開深度探訪。
![]()
在盛田農業培植有108種不同品類的紅薯種植基地里,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禹州粉條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傳承人孫繼周,手持剛挖出的紅薯介紹:“禹州崗地的沙質土壤富鉀透氣,禹州山、崗、平各占三分之一,農業資源豐富,自明朝以來就有種植紅薯、加工紅薯三粉的傳統,禹州由于地理、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非常適合種植紅薯。這是做好紅薯粉條的根基。”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早在清代就讓禹州粉條獲得 “素魚翅” 的皇家封號。
![]()
![]()
![]()
在百年粉坊演藝廳,十八道工藝全程可見,從選薯、洗薯、磨薯、過大鑼到和糊、漏粉、煮粉、掛桿等,非遺粉匠師傅精彩演藝。“這手藝傳了三百多年,始終堅守一真二純三古法,才讓粉條爽滑勁道。” 孫繼周的話解釋了當地人癡迷的根源 —— 粉條早已是融入節慶宴席的鄉愁符號。
令人矚目的是,欄目既記錄了傳統工藝,也展現了盛田農業十萬級凈化車間與透明化數智生產車間,讓觀眾直觀體驗“古法技藝+智能生產”的融合創新。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盛田農業組建12人博士研發團隊,攻克鮮粉條保鮮技術,獲19項專利,建成省級紅薯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功能食品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研發的七彩蔬菜鮮粉條、食藥同源粉條及酸辣粉等創新產品依托文化賦能走向國際市場,遠銷英、美、韓、澳等多國,實現“非遺傳承”與“產業富民”協同發展。
鏡頭下,生煎素魚翅滋滋作響,粉條包子熱氣升騰,一桌融合十三道菜品的紅薯宴盡顯民俗風味。從田間挖薯到餐桌美味,從百年作坊到智能車間,節目完整呈現了“小紅薯大市場,小粉條大產業”振興圖景。
這次節目,讓禹州粉條的味道從舌尖滲入了全國觀眾的心間。一根小小的粉條,為何能牽動如此深沉的情感?答案或許就在主創人員的一語道破中:“因為它一頭連著我們對土地的敬畏,另一頭,則連著我們對生活不變的創新與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