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是丹麥哲學家、神學家,被公認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的思想聚焦個體存在、信仰抉擇與精神困境,深刻影響了現代哲學、心理學和文學。主要作品有《非此即彼》、《恐懼與戰栗》、《哲學片段》等。
1. 生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它必須向前發展。
2. 痛苦的原因就在于“我的靈魂和我的肉體之間的不平衡。”
3. 焦慮是自由的眩暈。
4. 無法成為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5. 成為自己的的三個階:感性階段:欲望支配享樂; 倫理階段:克制欲望,遵守道德理性處事, 但也經常受到感性的誘惑, 無法滿足自己道德要求而內疚, 理性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每個人面對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 信仰階段:通過無限棄絕完成信仰之躍。
6. 我們所害怕的, 正是我們所渴望的。
7. 青春為何物?南柯一夢罷了。 愛情為何物?夢中的造物罷了。
8. 智慧是對痛苦的理解, 對喜悅的感激,以及對過去的接受。
9. 有兩種方式可以愚弄人。 一種是相信不真實的事情; 另一種是拒絕相信真實的事情。
10. 什么是快樂,或者說快樂是什么? 快樂也就是真正地與自我同在, 而真正地與自我同在指的就是那個“今天”。
11. 通過自己的對立面才擁有自己所欲求的東西, 這是所有人性方面所具的不完美性。
12. 不管做還是不做,你都會后悔。
13. 焦慮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特征,我們正是在焦慮中才感受到了我們的自由。焦慮實際上是可能性的同義詞。
14. 我是一種靈魂的困惑, 只是在等待著你的一句話。
15. 沒有人既能擁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又能同時保持身心的絕對健康。
16. 你一旦給我貼上標簽,就否定了我。
17. 你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
18. 幸福的門不是朝里而讓你能夠拼命撞向它來將之推開的,它是朝外開的,因此你沒什么可做的。
19. 在人們不無聊的時候,閑散本身根本不是什么邪惡之源,相反它是一種真正的神圣生活。
20. 活在回憶之中是一種人所能想象到的最圓滿的生活,回憶比所有現實更豐富地使人心滿意足,并且它有著一種任何現實都不具備的安全感。
21. 一個人越是限制自己,他就越是變得有創造性。一個孤獨的終身囚犯是非常有發明力的,一只蜘蛛可以是他的巨大娛樂物。
22. 我的非此即彼并非是用來標示“善”與“惡”之間的那種選擇,它所標示的是人們在“選擇善惡”與“排除這一善惡選擇”之間的選擇。
23. 冒險會讓你失去對自己的掌控,不冒險則會讓你失去自我。
24. 不是無條件地獻身,到處都是理性; 看不到無條件地崇拜,到處都是對理性判斷的服從; 不是大膽果斷地行動,到處都是聰明的討論; 不是積極地創造,到處都是被動地隨波逐流。
25. 縱使可能短暫失意,也要放手一搏,裹足不前只會令人失去自我。
26. 活著就是要成為自己,其他都是注釋。
27. 信仰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自由行為,一種意志的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