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并不存在前世今生。即使不從科學的角度,從常識的角度看,也不可能存在所謂的前世來生。
關于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機制,科學已經探明。生命完全是一種自然現象,里面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東西的存在,也不存在那種可以脫離身體的靈魂。而前世今生的基礎就是靈魂的存在,如果科學認為靈魂不存在,當然也就意味著它認為前世今生不存在。
為什么科學認為靈魂并不存在呢?大致有這幾點理由:
一、關于靈魂的傳說并不可信,不能作為靈魂存在的證據。比如說傳說鬼魂穿著生前的衣服,難道衣服也有鬼嗎?
二、如果死后還有靈魂,那么死去的人遠比活著的人多,那現在應該到處都是鬼了,為什么很少人看見?
三、意識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并不能脫離大腦而獨立的存在的。人死后,意識喪失,所謂的靈魂當然也就消失了。
四、關于靈魂的實驗并未證明靈魂存在。有個美國醫生做了實驗,聲稱靈魂不僅存在而且重量是21克,這個實驗是真的,但結論錯誤,因為這樣的數據沒有意義,可能是誤差或生理變化的結果。還有一個實驗說是科學家用絕癥病人做實驗,用電腦把他們的腦電波轉為文字,結果發現收到他們死后從另一個世界發來信息。事實上,腦電波不包含意識信息,也不存在“腦波轉文字”的技術,而且人死腦電波馬上消失。
五、靈媒、巫婆能和死去的人“交流”,似乎表明靈魂存在,但其實那不過是一種騙術,和算命一樣的道理。
六、瀕死體驗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只能證明人在瀕死時經歷了某種神經生理變化,產生了某種幻覺。這種幻覺并不只存在于瀕死的人身上,服藥、缺氧、電磁刺激也能夠產生類似幻覺。
七、人不過是一種生物,與其他物種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相信人有靈魂,是不是也該相信類人猿、靈長類、哺乳動物、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單細胞生物也有靈魂?
提問者說:
生命在地球上如此普遍普通,生命的發生如此簡單。從無到我(某一個生命);從無到動物或植物(某一個生命),程序是一樣的,機理是一樣的,就是生命的表現形不一樣。因此,從無中誕生的我,今生的生命是我(人),而若干千年前從無中誕生的生命的我,我是某個動物或植物,是有可能性的。只是,這兩個我之間有沒有某種聯系,這現在的我就不知道了。
這里面有很多常識和邏輯錯誤。首先,生命的發生是很偶然的概率,并不是“如此簡單”。從無機物到生命體的程序是不是一樣,至今還不知道,所以提問者說的“程序是一樣的,機理是一樣的”是沒有任何的證據的。即使生命誕生的機制是一樣的,也無法從邏輯中推導出“我是某個動物或植物”的可能性。所以,建議還是多掌握一些邏輯思維能力。
靈魂最早是哲學概念,古希臘的人在海邊思索,為什么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身體構造是一樣的,但為什么他們的思想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古希臘人認為,是不是人類存在什么特殊的內質,也就是靈魂。哲學對靈魂的描述是一種抽象的,本體論的,對靈魂是不是存在,哲學界眾說紛紜,用了種種的類比和思辨,最后也沒有得出可靠的結論出來。哲學家唯一認同靈魂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而動物是沒有靈魂的。同時,哲學把靈魂往道德范圍引申,認為靈魂是有道德和邪惡之分的,而統治者必須靈魂高尚,如果統治者的靈魂是邪惡的(比如程頤,朱熹的理論),就會影響大自然的協調。這些都是哲學家的妄想了。哲學嘛,就靠天馬行空,沒有實證,到了最后就淪落為玄虛的一套了。
宗教神學把靈魂學說看成是其理論體系的生命線。宗教之所以在一部分民眾里面盛行,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壽命有限,人類會自然死亡,而趨吉惡死是人類生物性決定的本能,任何正常人都怕死,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宗教想爭奪信徒,就必須畫一個來世享福的餅,所以不能也不敢否認靈魂不滅。宗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靈魂不滅,靈魂不滅了才好上天堂,才能去極樂世界。
科學徹底否認靈魂。在科學理論里面,可以用無機物制造出生命,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實現,但總要有實現的一天。意識不過是電化學信號,將來人工智能發展起來,機器人也可以具有和人類一模一樣的意識和智慧,可以說,機器人也可以具有“靈魂”。科學破解未解之謎,并不把靈魂之類看成是上帝的禁區而不敢研究。
靈魂出竅,純屬迷信?
彌留之際,有些人會感覺靈魂出竅,看到滿天神佛……這是靈魂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研究發現,這是大腦缺氧等病理狀態下出現的幻覺。
![]()
人之將死,常會在彌留之際見到奇奇怪怪的景象,例如“在隧道盡頭出現光”,“回顧自己的一生”,“靈魂出竅”等。這些現象被稱為瀕死體驗,荷蘭科學家研究了344名突發心臟病后被搶救過來的患者,發現8%~12%的人有這種體驗,18%的人對自己處于臨床死亡期間發生的事情留有部分記憶。
迷信的人和靈學人士據此認定,人死以后靈魂脫離肉身繼續存在,還會上天堂下地獄等,認為這是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然而,對瀕死患者的科學實驗至今未能檢驗出離體靈魂的存在,而對大腦神經學的研究則顯示,瀕死體驗是發生心肌梗塞等疾病時腦細胞缺氧所致,而麻醉藥、致幻毒品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誘發類似的體驗。
瀕死體驗不一定幸福美妙
提出了著名的臨死五階段理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的瑞士裔精神病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1926~2004)認為,靈魂出竅體驗是死后有靈的證據,死亡只不過是滲透通過某個邊界。她把親身體驗到的靈魂出竅描述如下:
我看到自己升起離開了肉身……仿佛很多充滿愛的東西把我身體疲倦的部分拿走,就像汽修廠的機械工……有種奇妙的感覺,全身各部分都更換以后,我就會變得年輕、粉嫩和充滿活力……當生命的跡象不復存在,人重新變得完整,盲人看見了,聾子聽見了,瘸子也不再瘸了。
但庫伯勒-羅斯治學不嚴謹,飽受同行的非議——她曾涉足靈學,讓靈媒給悲痛的寡婦招來亡夫的鬼魂,然后“亡夫”竟然和她們發生性關系,導致一些人感染性病。
首先發明“瀕死體驗”這個說法的美國學者雷蒙德·穆迪認為典型的瀕死體驗包括:
聽到“嗡嗡”、“當當”的響聲。
一種充滿喜悅和平和的感覺。
感覺自己在肉身之外懸浮,并且從上往下看到自己的肉身。
移動穿過一個隧道,進入一片光亮之中。
遇到先人、天使、各教派圣人等。
看到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展現。
種種感覺如此美妙,以至于自己都不想回歸肉身了。
這是穆迪從很多醫護人員和患者口中打聽到的,但他有意忽略了一部分說法,例如有些人的瀕死體驗很可怕,或者某教派的信徒在瀕死體驗中遇到異教的圣人。2004年學者布萊克默調查發現,15%的瀕死體驗是地獄般的感受。還有的報告稱,瀕死體驗包括被妖魔鬼怪折磨。這些人的各種瀕死體驗中,沒有哪一種是人人都體驗到的。
瀕死體驗可能被添油加醋
然而,自稱有瀕死體驗的人真的經歷過嗎?還是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添油加醋炮制的?
目前人們還不知道瀕死體驗是生命發生危險之前、之際還是之后出現的,或者是患者告訴別人時虛構出來的。例如有的人是遭遇死亡危險之后兩年才發生瀕死體驗的,因此他們的記憶有可能是虛構的。媒體上報道聲稱有瀕死體驗的案例就更多了,有時人們把康復后的經歷也加到所謂瀕死體驗之中。
有些人則可能記不起來自己的瀕死體驗,因為他們的大腦受了損傷,短期記憶的能力較弱。有研究發現,有瀕死體驗的人相對年輕,因為年輕的大腦記性比衰老的大腦好。當然,老年人更可能挺不過心肌梗塞而死掉,再沒機會講出來了。
瀕死體驗可用神經生理解釋
瀕死體驗,也許是心肌梗塞或者麻醉影響了患者大腦。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了荷蘭一項進行了13年的研究,調查了344名經歷過心跳或呼吸停止的重病患者,發現神經生理過程在瀕死體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穿越黑暗隧道到達一片光明” 的瀕死體驗可以用神經噪聲和視網膜視皮層映射來解釋。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視覺研究專家托馬茲·托洛辛科博士提出,如果你的大腦出現很微弱的神經噪聲,然后逐漸增大,你就會感到在視野中央出現亮點,然后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近,感覺就像自己在一條隧道中向前移動。最后全大腦皮層的神經都活躍起來發出噪聲,你的整個視野就成了一片光亮。
布萊克默稱,瀕死體驗中極度平靜的感覺是人在遇到危機情況后,大腦分泌了內啡肽所致。“嗡嗡”、“當當”的響聲,是大腦缺氧,影響了腦細胞之間的聯系所致。
藥物可以仿制瀕死體驗
很多沒有死亡危險的人也有過類似瀕死的體驗,例如:戰機飛行員迅速加速飛行導致大腦局部缺氧,大腦神經化學失衡后產生神經癥,吸食大麻或迷幻藥后產生幻覺,治療癲癇時用電刺激大腦顳葉,體內二氧化碳水平過高……這些體驗包括靈魂出竅、看到光亮和閃過舊日回憶。
麻醉劑令病人產生靈肉分離、靈魂出竅的感覺,以便于開展手術。德國醫生卡爾·詹森用麻醉劑氯胺酮(即“K粉”)成功誘導出大多數瀕死體驗,包括穿越隧道到達光亮、感到自己已經死了、與神靈對話、靈魂出竅、奇異的聲音等。
但是,誘導出來的體驗是隨機而零碎的,當事人沒有瀕死體驗那種全景式的回顧,也沒感覺自己洞察人生,沒有失去對死亡的恐懼感。
重度昏迷也可感知外界信息
有些人被認為已經死亡,但其實只是失去了知覺,恢復過來以后記得自己從上而下看見自己的身體正在被醫護人員搶救,甚至聽到他們的講話。這時醫療監護儀器都已經測不到大腦的活動,似乎靈魂或者精神離開了肉身,在半空看著發生的一切。這些人往往被這些體驗所改變,變得相信死后有靈。但是,畢竟這些人還沒有死。盡管他們看上去好像死了,甚至監護儀器也沒有顯示生命跡象,他們仍然可以通過各種復雜的神經機制聽到和看到東西。
有證據顯示,腦死亡的患者實際上也可能存在有意識的思維。2006年,英國和比利時的科學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對一名女植物人進行檢測,發現對她講話以及讓她想事情的時候,例如打網球,她的大腦部分區域便會活躍起來。當讓她想象自己在打網球,或者在家周圍轉悠,其大腦皮層活躍的區域與常人無異。她的腦電圖也還不是完全一條直線,說明還有腦活動的信號。有些監護儀器測不到可能是靈敏度的問題,換了更靈敏的儀器可能就測到了。
患者在生命垂危之際大腦下意識記錄到信息,醒來之后又聽到別人說自己“死”了期間的事情,然后將這些東西編成所謂瀕死體驗。
科學實驗檢測不出“靈魂出竅”
一些心靈學家把瀕死體驗作為死后世界的證據,相信靈魂離開肉體之后,去了另一個世界,然后回歸肉體。特別是靈魂出竅的體驗,經常被用來證實人有靈魂。有些人稱瀕死反應是鬼魂制造的,或者是患者和醫護人員發生了心靈感應。
然而,很多人面臨死亡的時候沒有這些體驗,又如何解釋?他們死后就不存在了,或者是去了別的地方?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托德·卡羅爾教授稱,這樣的推理相當于說做夢夢見自己離開了床,就是靈魂或者精神在睡覺的時候離開了肉體。
瀕死體驗對患者來說是真切的體驗,也可能對患者產生了深刻的改變。例如荷蘭的研究發現瀕死體驗令人變得更有同情心,對別人更包容,懂得欣賞生活中的平凡,對死亡的恐懼減少,而沒有瀕死體驗的人則沒有出現這些變化。但這不能證明精神和肉體能夠分離,更不用說死后有靈了。
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教授揚·霍爾敦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臺筆記本電腦展開后屏幕朝上掛在手術室的天花板上,并設計程序讓筆記本顯示各種動畫。在下面接受手術的患者如果聲稱靈魂出竅,浮在上空,那么應該能看到筆記本顯示的動畫內容。但這一類在手術臺上方放東西的實驗觀察了很多年,都沒有什么奇特的發現。
說靈魂能夠出竅,還言之尚早。
無神論、宗教與道德
全國政協民宗委主任朱維群再次強調指出,黨員不能信教原則不能動搖。他指出 把社會道德水準下降歸咎于無神論,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謬說。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表明,說信教人數不夠多導致中國人道德缺失是完全不成立的。就我們黨內產生的腐敗分子來說,固然其中有不信仰宗教者,但是也不乏諸多宗教狂熱分子。他明確指出,我們黨的任務是引領宗教界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幫助他們把社會更多的人乃至共產黨員變成宗教徒。朱維群:《“黨員不能信教”原則不可動搖》,《環球時報》2014年11月14日。
關于道德和宗教的問題,《環球時報》上連續刊登文章。有學者指出,中國需要的是世俗道德,而不是宗教。當前很多人被流行輿論牽著鼻子走,認為中國社會之所以會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是因為中國缺乏宗教。這一隨波逐流的應和判斷,實在是鼠目寸光。事實上,西方社會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先進和強大,絕對離不開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擺脫宗教的束縛,特別是宗教道德和律令對人們思想和行為上的束縛。啟蒙運動之后,歐美進入現代社會,世俗道德才逐漸建立起來。中國近百年的崇洋媚外之風將自己的傳統丟棄。在社會道德出現滑坡之時,反受人蠱惑,要去撿西方的垃圾當解藥。我們要實現“中國夢”,首先要重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發展真正適合現代中國的道德價值體系,這才是正路。而非用西方早已失效的藥方來治理中國。劉仰:《中國需要的是世俗道德,不是宗教》,《環球時報》2014年1月3日。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沈桂萍教授指出,宗教支撐不起現代社會價值。當代中國社會,各種制假售假、貪污腐敗、社會冷漠等負面現象頻出,各種民族宗教紛爭、分裂活動和暴力恐怖事件時隱時現。這一切在沖擊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乃至國家安全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心理困惑、道德危機甚而信仰迷失。一些人期望利用宗教信仰、宗教敬畏來化解社會問題,甚而希望從宗教中尋求價值支撐,推動文化昌明、政治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然而,縱觀歷史,宗教既可以成為推動社會穩定和諧的積極力量,也可以是導致分離族群、愚化民智、妨礙革新的消極力量。尤其是在一個深刻變革、快速轉型的社會中,宗教的這種雙刃劍作用表現尤為突出。過去我們曾經長期迷失在對宗教的簡單化否定中,今天我們也不能陷入對宗教過分推崇的新誤讀中。當代社會承認宗教價值觀對一部分公民的特殊價值導向作用,但不意味著把宗教看作人類文明的支撐、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而弘揚倡導。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執政黨對宗教社會作用的把握必須頭腦清醒,意志堅定,行動有力。沈桂萍:《宗教支撐不起現代社會價值》,《環球時報》2014年1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