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哥倫比亞左翼執政聯盟“歷史契約”發起公投后,
該國知名新聞網站《空椅子》發表了一篇題為《“歷史契約”聯盟在武裝團體活躍地區選票增長》的數據分析報道。
報道聲稱,通過比對“歷史契約”聯盟公投結果與2022年投票數據,并交叉參考哥倫比亞選舉觀察團繪制的選舉風險地圖,發現一個驚人現象:
![]()
在存在武裝團體或腐敗問題的“高風險或極端風險”地區,“歷史契約”聯盟的支持率增幅顯著高于無風險地區。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條普通的數據新聞,卻在這個拉美國家引發了軒然大波。
報道發布后,政治評論家、社會學者甚至普通民眾迅速分裂為兩個陣營。
一派認為數據揭示了令人不安的政治現實,另一派則指責報道的方法論存在嚴重缺陷。
數據新聞一旦失去嚴謹性,其殺傷力不亞于一顆歪曲的子彈,而這顆子彈,正瞄準哥倫比亞脆弱的民主進程。
統計幻象,光鮮數據背后的巨大漏洞
《空椅子》報道的核心論點建立在所謂的“交叉分析”之上。
報道宣稱,在“高風險或極端風險”地區,“歷史契約”聯盟的支持率從4%“躍升”至19%。
這個看似精確的數字,實則建立在松散的方法論沙灘上。
報道既未說明“增長”是以絕對值、相對值還是百分比衡量,也未詳述納入分析的市鎮數量、如何處理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以及權重標準。
![]()
在未展示數據分散度、中位數、區間或具體市場信息的情況下,單純拋出“平均增長率”的概念,不過是一種櫥窗式統計。
數據光鮮亮麗,卻缺乏可驗證的依據。
美國統計學家達萊爾·哈夫早在《統計數據會說謊》中就精辟地指出:
“一個精心包裝過的統計結果比希特勒的彌天大謊還要厲害,因為它雖然誤導了你,但你還沒法去指責它。”
這正是《空椅子》報道所陷入的第一個陷阱。
更成問題的是時間性錯位。
報道將2025年的公投與2022年的立法選舉進行比較,忽視了二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選舉情境。
前者是參與度較低的內部聯盟進程,后者則是開放競爭的全民選舉。
三年間,哥倫比亞的政治環境、社會動員及地域聯盟都已發生顯著變化。
將兩者直接比較,如同比較蘋果和橙子的甜度,看似都在衡量水果特性,實則忽略了本質差異。
數據新聞中,缺乏上下文的比例系數常常會誤導讀者。
![]()
那些“天文數字組成的標題聽上去讓人憤慨不已。
但事實是,公共支出數據常常都是天文數字,把數據放到上下文里看,分解到每個人頭上,你會發現這些數字可能是完全合理的。”
風險標簽,一個過于粗糙的分類工具
《空椅子》報道中最大的概念缺陷,在于其對“風險”這一關鍵詞的粗糙使用。
報道將所有類型的風險歸入“高風險或極端風險”的單一標簽,
這種做法在分析上是如此隨意,仿佛將蘋果、橙子和香蕉統稱為“水果”后就直接比較它們的甜度。
選舉觀察團原本的報告將風險細分為暴力風險、收買風險、非法經濟活動風險及制度薄弱風險。
一個容忍非法經濟的市鎮,與另一個受武裝勢力有效控制的市鎮截然不同。
哥倫比亞的暴力形態本就復雜多樣:
既有“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這樣的反政府武裝,也有販毒團伙和各類地方武裝組織。
若混淆風險類型與強度進行數據整合,所得出的關聯性將喪失所有解釋意義。
![]()
數據可視化是藝術,更是科學。
然而《空椅子》的風險分類方法,既不科學也缺乏藝術。
這種做法令人想起那些被濫用的3D餅狀圖,看起來炫酷,卻扭曲了數據真實的含義。
這種粗糙的分類方式,恰恰落入了數據新聞常見的第二個誤區:
忽略了數據的復雜性,將多維度的現實壓縮成簡單的標簽,從而為后續的錯誤解讀鋪平了道路。
缺失的變量,未被控制的復雜現實
數據分析最致命的陷阱,莫過于將相關性誤解為因果關系。
《空椅子》的文章假設風險區的選票增長與武裝環境相關,卻未考慮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
選民名冊擴大、投票率波動、社會動員、政治供給變化,或單純的地方領導層重組。
缺乏這些控制變量,所謂發現不過是將統計巧合包裝成因果關系。
在哥倫比亞的語境下,這一疏漏尤為危險。
這個國家近年來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轉變,2022年,左翼的古斯塔沃·佩特羅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左翼總統。
![]()
他的競選綱領包括打擊腐敗、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對富人和大企業加稅,以及推動與反政府武裝和談。
這些政策主張在長期被忽視的邊緣地區自然會引起更強烈的共鳴。
佩特羅領導的“歷史公約聯盟”在2022年議會選舉中已成為參議院第一大政治力量,
但他在國會兩院獲得的議席數僅占總數的17%左右,推行改革面臨重重阻力。
這種情況下,邊緣地區對佩特羅聯盟的支持率上升,完全可能源于政策吸引力而非武裝團體影響。
數據新聞給了我們以量化方式探索某個話題的力量,但它仍是新聞的一種,
也就是說,它的本質還是講故事。
而一個好的故事,不能只建立在單一變量之上。
圖表誤導,當可視化扭曲了真相
《空椅子》報道中使用的圖表和技術方法,也存在嚴重的數據可視化問題。
一個常見的誤導手法是“被截斷的圖表”,當圖表的Y軸不是從0開始時,會放大變化趨勢。
就像《空椅子》報道中那個從4%到19%的“躍升”,如果放在完整的坐標軸上觀察,斜率可能并不那么顯著。
另一種誤導是“數據點不足”。
《空椅子》的報道僅選取了有限的數據點,就斷言了一種普遍趨勢。
這就像僅憑兩天的氣溫讀數就斷言氣候變化的規律一樣不科學。
圖表可能誤導:正統圖表看來無趣又復雜,如果刻意將縱軸上下顛倒,柱狀圖的條形不從0點開始呢?
大眾可能被誤導而不自知。
![]()
媒體只想提高點擊率,有趣或吸引注意力比正確性重要。
這些可視化手法的選擇,暴露了數據新聞的另一個常見問題:不知道怎樣把數據可視化。
好不容易做完了數據分析,挖出了一條大新聞,但一個差勁的視覺化呈現就能讓你前功盡棄。
糟糕的可視化可能會讓讀者產生疑問,甚至可能誤導他們。
危險暗示,當數據成為污名化工具
但最大的謬誤不在技術層面,而在解讀層面。
文章暗示該聯盟在武裝沖突風險地區得票率上升,實則暗指這種投票行為與領土控制或收編動態存在關聯。
這種暗示極其危險,因為它將懷疑指向選民,而非地方民主的結構性缺陷。
看似無害的表述實則激活了某種想象:左翼勢力正從暴力中獲益。
在哥倫比亞這樣政治歷史復雜且背負污名化的國家,這并非客觀事實,而是隱含的指控。
將“高風險地區”等同于“可疑地區”是一種象征性污名化,加劇了中心與邊緣、合法選民與“受污染”選民之間的隔閡。
將沖突地理轉化為統計借口,是分析層面最大的不公。
這種暗示令人想起梵高的空椅子象征意義。
在梵高的畫作中,空椅子可以象征缺席,但也可能只是藝術家暫時離開。
然而,《空椅子》的報道卻像狄更斯逝世后盧克·菲爾德斯畫的那幅《空椅子》直接指向了悲劇的終結。
![]()
數據惰性,當分析取代了思考
《空椅子》的報道本質上暴露了一種分析上的惰性。
當數據新聞缺乏概念嚴謹性時,便淪為一種優雅的操縱手段。
其中未必存有惡意,但確實存在疏忽:
將相關性與因果關系混為一談,用平均值作為證據,將復雜的地域現象視為同質現象。
并非所有可圖表化的內容都能成為定論。
數據記者Tanveer Ali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中精辟地指出:“數據是講故事的一種方式,而非故事本身。”
矛盾在于:《空椅子》雖是捍衛獨立新聞的重要平臺,但獨立性并不免除其精確報道的責任。
當媒體涉及敏感變量(如投票與暴力)時,必須以呈現結論的同等細致程度展示研究方法。
否則,便是在數據外衣下為偏見敞開大門。
哥倫比亞需要的不只是數據,更是對數據的深思。
在哥倫比亞,紙面上的數字從來不只是數字。
2022年總統選舉中,佩特羅以50.44%的得票率獲勝,領先對手近72萬票。
![]()
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哥倫比亞人對改變的渴望。
數據不會說謊,但詮釋數據的人可能誤導。
當《空椅子》將那把空椅子照進現實,我們看到了數據與敘事的角力。
數字可以照亮真相,也可投下陰影,全憑執燈者的手是否穩健,心是否澄明。
在數據分析的世界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更亮的光,更是更寬廣的視角。
因為有些真相,只有在適當的距離和角度下,才能看得分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