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敬佩敢于針砭時弊的作者,喜歡看有事實、合邏輯、講道理的文章。
那三年中也曾夜夜追看、輾轉多維追尋、轉發無數,當然也就有了“金手指、一轉沒”的擔心——擔心給作者帶去封刪。
這些深度長文促進我不斷學習和思考,激發我做更多探索,才有了今天這篇文字,特此鳴謝諸多高手前輩。
祛魅,專指西方宗教理性化持續千年的進程,這里只是借用。
祛魅,實質上意味著驅除附加在他人——例如領導、大咖、成功人士、明星身上的光環,以理性的精神看待他們的品質和能力,而不是盲目崇拜或使之神化。
![]()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理性動物”,就是說,理性使我們人類具有特出的能力,可以合理地決定信什么和做什么。
但是,我們常常會面對“不合理”的人所做的“不合理”的事,
甚至我們自己也常常會“不合理”地決定了信什么和做什么。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違背常識。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慣性思維、或從眾心理、或偶像光環,這三種思維模式,導致人們失去理性判斷。
慣性思維離不開多年習慣的反復強化,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沒人問一句“那樣對嗎?”和“為什么那樣做?”家長里短的小事,無需計較,隨口搭腔,如果問,很多事就根本沒有答案,也會產生不必要的爭端,例如網上常見爭論的話題有:擦地是橫擦還是豎擦?熱鍋涼油炸魚不粘鍋?煮餃子蓋蓋煮還是開蓋煮?喝熱水還是常溫水?一句話我們家老祖宗傳下來的就是對的。到底是不是對的,和為什么是對的,往往沒人能講出個子丑寅卯。
從眾心理就是俗話說的“傻子過年看街坊”,別人怎樣你就怎樣,但沒人問一句“那樣對嗎?”和“為什么那樣做?”常見形象就是廣場舞、廣場跳操,還美其名曰鍛煉身體,全不顧噪音擾民和呼吸污濁空氣。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通勤距離兩公司要不要買輛汽車代步”,大家回答不必,然后再問的是“大家都買車了我也要有啊”。對此,我只想問一句:大家都那樣,就是對的嗎?這不過是無腦跟風。
以上兩種原因,都是無意間形成,可以視為勤于背誦、懶于思考、善于傳承、弱于創新的文化特性產物。
偶像光環,則是粉絲(觀眾、聽眾、讀者等)對所喜歡的演員、主播,產生出極大熱情,熱情和沖動已經不局限在作品和直播本身,更蔓延投射到演員、主播的其他方方面面,例如常常聽說,某某明星的粉絲們接機、聚集引發擁堵。
偶像光環有的來源于粉絲對偶像的崇拜、熱愛,自發產生;也有的是偶像團隊運作,使粉絲狂熱而產生迷戀。
偶像光環,常見于演藝明星、直播網紅、視頻主播,光環容易分辨,來得急也去得快,如董宇輝操著橫渠四句直播賣貨,張雪峰咆哮槍響就捐五千萬,出場收割大量無腦贊的同時,也瞬間斬獲了網絡群嘲。雖然網絡群嘲對他們的受眾和粉絲,只能起到提示作用,但至少阻止產生更多的粉絲擁躉,足見這種偶像光環容易識別、容易被打破。
對于文字作者,倒是少見愛豆現象和暈環效應,可是一旦形成偶像光環,影響卻是廣闊且長遠,足以影響讀者理性、常識判斷。
因為文章、尤其是涉及社會公共話題的時政“深度長文”,主旨就在于通過分析事實、理性論證,開啟智慧、提高認知,啟迪民智,拓寬見識,所以該類文章的讀者,大多具備了一些理性判斷能力,能夠合理地決定“信什么”和“做什么”。
涉及社會公共話題的理性時政評論文章,因為信息牽涉面廣,需要了解的知識繁雜,詞語、內容容易觸碰管理機制,能寫的人本就不多、愿意“冒死吃河豚”的人更少,加上時不時遇到封刪,故而該類文章呈現稀缺,讀者容易產生渴望情緒,往往不論作者寫了什么,都是一鍵三連,先保存再細讀。
這種對作者的極度信任,不知不覺中給作者肩上添加了分量,形成巨大挑戰,同時,也不知不覺中描畫著背后的光環。
特別是對于被隱多日、數月、經年的作者,讀者心中更增添了一種英雄相惜的悲壯,沖動之下可以感人肺腑地喊出:寫了什么不再重要,只要還在寫就好。
錢鐘書曾說過文章如蛋的比喻,這里刻薄地引申一下:不用管下個什么蛋,只擺個下蛋的姿勢,就行了嗎?
那么,面對所“崇拜”的作者,讀者是否已經不再獨立思考了呢?或說,讓渡了獨立思考的主動意識和分析能力,讓觀點和結論領先于事實?
就像下蹲時,如果膝蓋超過腳尖,那是會跪倒的。這種情形算不算陷入了偶像光環呢?想到這,不由得心中一凜。
如果真是這樣,讀者和作者的思維觀念好似處在了一條莫比烏斯環上,沒有盡頭,自然也沒有突破和超越,這大概不是作者寫作的初衷。
拓撲學的莫比烏斯環,整個環就是一個沒有盡頭、沒有內外之分、無盡、循環的世界,正面和反面被一種神秘的力量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連續面。
假設作者引領著讀者,沿著環的邊緣開始行走,路上時有新鮮事,感覺卻又很熟悉,走了很久,以為走了很遠,期待到達新地標時,卻發現竟然回到了起點。
無盡循環,不再有起點和終點,仿佛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逃脫的時間和空間,類似民間傳說的“鬼打墻”。
![]()
自媒體時代,是“全民閱讀”和“全民寫作”的時代,人人都是作者、讀者、傳播者,自然構成互相啟發、階梯傳遞、螺旋上升、讀寫相長的關系。
如果寫了什么不再重要,那也就意味著文章內容不再重要,事實、觀點、論證不重要,只要是某某人寫的就足矣了。
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由大師隨意勾畫幾筆,然后蓋上大師鈐印,就算是名家之作了,但人們鑒賞這幅作品藝術性時,則見仁見智。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三賢的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
那就是說:別人的智慧是幫助自己開啟智慧,而不是迷信。
柏拉圖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生命中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
那就是說:別自己把眼睛蒙起來讓自己看不得光明。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那就是說:要覺醒、要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如果假借師生關系比喻作者和讀者的關系,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那就是說:不惟老師馬首是瞻。
論語中有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那就是說:輸入和思考并重,不可偏頗。
喬布斯曾說Don't let the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意思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淹沒你內心的聲音。
那就是說:不盲從,認識自己,尊重自己。
所以,不單要看作者寫沒寫,更要看他們寫了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寫的什么,實在很重要。
更要看文章是引領我們向著寬廣大海行進,還是只在船塢中打轉?
是開拓更為遠大的視野,還是只在金絲籠里吟誦?
是不斷激發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有意無意地導向低智化?
當賽道細分更加劇烈時,收割的鐮刀也愈發精致。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亟需獨立思考。
最后,問自己:我的文章能夠給予讀者什么呢?思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