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被稱為“神童”的人中,能持續綻放光芒的實屬罕見,我們熟知的“傷仲永”故事總讓人惋惜,而陶哲軒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他不僅未“泯然眾人”,更將天賦轉化為扎實的學術成果,成就了一段傳奇。
有人說他8歲參加中國高考,這實為誤傳,真相是,他當時參加的是美國SAT數學考試,這項被稱為美國“高考”核心科目的測試,滿分800分,他取得了760分,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還在學習基礎運算,而陶哲軒已展現出接近大學水平的數學素養。
![]()
他的智力發展確實非同一般,兩歲時,當同齡人還在玩耍,他已能計算出距離春節的天數,三歲半進入幼兒園后,他的知識儲備很快超過了老師的教學范圍,父母最終決定接他回家自己教育。
他的父母并未急于求成,他們沒有強迫孩子跳級,而是讓他與同齡人一起學習成長,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發展,這種注重全面培養的方式,或許正是他能夠持續進步的重要原因。
![]()
七歲時,他已開始自學微積分;九歲進入大學旁聽;十歲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便獲得銅牌;十二歲斬獲金牌,至今保持著最年輕獲獎者的紀錄。
十六歲時,當同齡人剛步入高中,陶哲軒已完成大學本科和碩士學業,二十一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后,面對眾多名校的邀請,他選擇回到母校擔任研究員,全心投入數學研究,二十四歲,他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
2006年,三十一歲的陶哲軒獲得菲爾茲獎,這個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榮譽每四年頒發一次,且只授予四十歲以下的數學家,而且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涵蓋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等近十個領域,他“不是在某個領域發光,而是在數學的每個角落都發亮”。
當他解決困擾數學界八十余年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時,已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數學界的標桿,但這位數學大師并非人們想象中的書呆子,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位幽默隨和的教授,講課生動有趣,深受學生歡迎,他的妻子曾是他的學生,兩人組建了一個學術家庭,一個專注數學,一個投身航天工程。
![]()
陶哲軒常開玩笑說,教育孩子比解決數學難題更難,“這道題我到現在都解不明白”,他在采訪中這樣調侃自己的育兒經歷,原來即便是天才,也會面臨普通人常見的困惑。
由于美國聯邦政府凍結了對加州大學系統的科研撥款,他所在的數學研究所面臨經費危機,近五百個科研項目被迫停滯,即便如此,他仍堅持研究,甚至自掏腰包支持團隊的研究生。
![]()
如今五十歲的陶哲軒,頭發已有些稀疏,但眼中的光芒依舊,他依然每天沉浸在數學世界中,散步時突發的靈感會立刻用手機記錄。
天賦需要適宜的環境和不懈的堅持,才能綻放最持久的光彩。
![]()
看了陶哲軒的故事,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這才是真正的‘天選之子’吧!我2歲的時候還在尿褲子,人家已經在算日子了,這差距比我和狗的差距都大!”
“他父母才是真厲害!發現孩子是天才,沒有拔苗助長,而是讓他正常社交,這心態太重要了,多少神童就是被急功近利的家長和周圍人的吹捧給毀掉的,看看傷仲永,再看看陶哲軒,高下立判。”
“哈哈,原來天才也搞不定娃,也會為錢發愁,瞬間覺得我們也是同一級別的‘難兄難弟’了。”
“連陶哲軒這種級別的大牛都要為五斗米折腰,美國的科研環境也這么嚴峻嗎?這耽誤的可是全人類的進步,太可惜了。”
從天才兒童到數學大師,陶哲軒的人生給我們什么啟發?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哪些方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見解。
信源: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