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關系衍化的生命意蘊是我創作的主題,眼中世界與心中的世界,現實與夢想使我選擇了對自然藝術的再造,外部世界潛入自我的心象世界,在自然真實與內在真實,心靈與自然之間幻化的新自然與新空間中物我交融,自由的表述心靈的真實。”
——紀連彬
![]()
![]()
《夜行》2003
![]()
《祥云之三》 2004
![]()
《云山之一》 2000
![]()
1989年,紀連彬進入中央美院國畫系盧沉工作室進修,一次偶然的機遇,讓他走進了藏區體驗生活。西藏雪域高原獨特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給了他巨大的沖擊力。一瞬間,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在藝術和精神上所追尋的夢想,找到了一種歸宿和家園的感覺,創作的欲望也異常強烈。
從那之后,紀連彬的創作便大都以西藏題材為主。他從平原黑土地走向雪域高原的過程就像尋夢一般,在走向高原的時候,他也走近了自己的心靈,并與之產生了精神的共鳴。
![]()
紀連彬《高原小城之二》1999
![]()
《祥云之十》 2012
![]()
在紀連彬的創作中,祥云是一個獨特的藝術符號,他通過云彩來實現空間的重組與情境的營造。它既承擔著畫面結構分合的視覺功能,又是他的思緒,情感變化的軌跡所在,在他看來,這也是將現實進行幻化的不二法門。
![]()
《珠穆朗瑪》 2003
![]()
《凝固的山》 2015
在他的眾多作品中,祥云或是呈現出柔和圓潤的團狀,或是起伏飄蕩的飄帶,它連接著大地與天空,也聯系著現實與紀連彬所營造的藝術天國。在他創造的天國里,人已經去除了日常屬性,與山巒齊高,祥云繚繞其間,宛若神靈。人物,山巒,河流,祥云皆擺脫了物理世界的概念,抽象至精神隱喻的高度。
![]()
《高原夜空》 2003
![]()
![]()
《山祈》 2015
![]()
幾十年的創作中,紀連彬還一直堅持著對中國水墨畫的藝術探索,從具象到抽象,從物象到心象,他通過水墨的筆觸,色彩和構圖,傳達了對生命本體的呈現,對現代社會精神困境的反思,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融合的思考。
![]()
《云棲之地》2021
![]()
《北方生靈之一》2021
色彩上,從之前的“天地吉祥”時期對“紅黃藍”的大膽運用,再到“凝云造夢”時期,將墨色去除了所有顏色,壓縮成一種灰,以微妙的變化表達畫面的意境,既保留了傳統水墨的韻味 ,又賦予了其現代感,這種探索,也讓他的作品在當今的中國畫壇獨樹一幟。
![]()
《山靈歌聲》2021
![]()
《荷》2021
![]()
2024年12月6日,紀連彬帶著他今年創作的34幅作品,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舉辦了一場名為“幻化”的畫展。
![]()
意大利佛羅倫薩畫展照片(紀連彬與策展人合影)
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院長克里斯蒂娜·阿契蒂尼十分喜愛這些作品,在接受采訪時,她這樣說道:如果云是一個有生命的宇宙,人類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理解、熱愛和尊重他,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刻理解無疑是紀連彬想要傳達的信息之一,他正是巧妙地利用非物質化形態、象征和隱喻的手法獲得的”。
(來源:天啟藝術《書畫中國》)
畫家簡介
![]()
紀連彬,1960年11月生于哈爾濱。1978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2年畢業。曾任黑龍江省畫院副院長、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委員。2005年調入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院委、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畫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致公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