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館、校史館、圖書館,在記錄著一所所高校走過的知識傳承、文化創新歷史的同時,也見證著一代代大學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見證著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青春作為。
中國教育報開設“校館弦歌”專欄,請跟隨中國教育報記者的腳步走進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過光輝歷程的館舍陳列中,感受躍動的時代脈搏。今天,一起探訪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和四川大學博物館→
探訪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聆聽千年學府的青春之歌
![]()
巍巍岳麓下,浩浩湘江畔,有一片典雅、莊重的古建筑群,這就是為世人矚目的“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岳麓書院創建于北宋,歷經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輟。
悠悠書院,弦歌不絕。如今,岳麓書院是湖南大學的二級學院(歷史與哲學學院),構建起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綿延千年的教育、學術文化與研究傳統在此賡續,活化在湖湘大地,蘊含于湖大師生治學求學的精神氣質中。
“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從大門行進至講堂,全文108字的清代《岳麓書院學規》碑就嵌于講堂左壁。《學規》共18條,前10條講如何為人,后8條講如何做學問,文字明白曉暢,又蘊含深意,表達出務實認真又注重人倫的通才人格教育理念。
這一《學規》今天仍然“活著”。每年9月,在岳麓書院新生入學禮上,《學規》是全體新生集體誦讀的內容,也被寫在湖南大學學生守則的醒目位置。在岳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看來,《學規》蘊含的修身治學之道,影響了一代代書院人,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岳麓書院實行班導師、學業導師、學術興趣導師、生活導師‘四維’本科生導師制,采取小班化教學,目的就是發掘傳統書院育人智慧,建設良好學風,在師生、朋輩的相互影響中實現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陳仁仁說。
文廟前坪是岳麓書院學生集體活動的重要場所。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介紹,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重視“習禮育人”,新生有入學禮、拜師禮,畢業有謝師禮;師生在清明節要去寧鄉祭掃岳麓書院先賢張栻墓,端午節拜謁屈子祠,孔子誕辰日到文廟祭祀孔子。“‘三禮三祭’能激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意識,也是尊師重道、見證成長的重要儀式。”肖永明說。
穿過書院文廟大成殿,從這里拾級而上,便來到了明倫堂、文昌閣。如今,岳麓書院明倫堂教學區是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史學、哲學、考古學等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區域,庭院深深、古色古香的環境為學生開辟了獨特的學習場所。
浸潤式的學習體驗和氛圍,激發了學生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的靈感。去年,岳麓書院2024級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王樸純以飲食文化讀書會上的靈感偶得為起點,參與了項目“古食今味:沅陵虎溪山《食方》簡的復原、活化與推廣”,榮獲全國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金獎。團隊依據西漢食譜《食方》,用傳統工藝成功復刻出2000余年前的米飯。“從文獻考證到動手實踐,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體驗到歷史‘活’起來的樂趣。有幸在千年學府讀書的我們,更應當傳承一代代岳麓學子那心懷天下的胸襟和匡國濟時的情懷,學先賢言法,經世致用。”王樸純說。
從宋代“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到清代“中興將相,十九湖湘”,從岳麓書院到湖南大學,經世致用、實事求是、開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學精神代代流傳。“如今,湖南大學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自信。”湖南大學教務處處長張屹說。
探訪四川大學博物館:
西南天地 云匯大川
![]()
相機、手鏟、繪圖工具安靜地置放在探溝中,復原出1934年發生在四川廣漢月亮灣的三星堆首次科學發掘的場景;照片墻上,記述著20世紀80年代四川大學考古隊參與三星堆史上最大規模發掘的片段;一旁的多媒體影像,展示著近年來川大學子繼續參與三星堆新一輪發掘的生動場景……
走進四川大學博物館,《發現三星堆》篇章里,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展示出三星堆遺址與四川大學之間的近百年淵源。
“館內,三星堆、漢墓、四川民窯等豐富遺跡,記述著近百年來川大學者們的考古調查活動,揭示了四川的若干歷史斷面。”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汪東升說。
四川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14年,前身是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川大博物館與百年川大一起生長,已發展成為一座自然人文綜合性高校博物館。
“在20世紀初,現代博物館理念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大學博物館的種子便在這里生根發芽。”汪東升說,川大博物館一直以來突出高校博物館的學術屬性,發揮綜合博物館在收藏、保存、研究、教育等各環節的育人功能。
川大博物館館內如今珍藏的8萬件特色文物、百萬件珍稀動植物標本,講述著一幕幕學科發展的歷史,傳遞著嚴謹治學、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
“世界上共有將近1000種杜鵑花,橫斷山脈就集中了近40%的種類。”每每講到此處,川大博物館講解員章雅婷都會向大家講述一段背后的故事:“毛蕊杜鵑”標本由四川大學生物系教授方文培采集于四川康定,他在1928年克服了重重困難,歷時8個月累計采集植物標本達4000余號才最終完成……
2023年,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建成。新館不僅展陳面積得到數倍擴展,還增加了服務于博物館與學科教育的研學空間。川大博物館公共教育與服務部主任梁英梅介紹,今年博物館已經面向中小學開展了近200場活動,有2.6萬人次師生參與了博物館的公益課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川大校訓,目前川大博物館以“西南天地,云匯大川”的氣魄收納進西南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精華,如一本“百科全書”講述著這片土地的錦繡多姿。
“川大博物館將在服務國家一流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研究以及世界交流互鑒中積極作為,努力創建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館。”汪東升說。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8日01版,原標題《聆聽千年學府的青春之歌——探訪湖南大學岳麓書院》;2025年11月1日02版 ,原標題《西南天地 云匯大川——探訪四川大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微言教育、四川大學微信公眾號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 鄭翅 陳朝和
責任編輯|梁瑞哲
校館弦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