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學府,弦歌不輟。大學校園里,一座座博物館珍藏文明記憶,一間間校史館銘刻奮斗足跡,一幢幢圖書館承載智慧結晶,一棟棟老建筑見證時代變遷。大國重器“集結”展場,“三航”薪火照耀新程。今天,微言教育“校館弦歌·弘揚科學精神”系列,帶你走進西北工業大學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感受大國重器里的航空、航天、航海力量——
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的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室外展場,停放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的物理樣機。除此之外,還能看到轟-6、殲轟-7等國之重器。

西北工業大學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以實物為主,展示航空、航天、航海科技演進史,主要服務于國防科普教育、滿足學校學科教學實驗、實踐,讓青年學子沉浸式體驗“三航”科技,傳承弘揚國防軍工文化。
西北工業大學學生志愿者講解員張正墨向記者介紹道,“運-20作為我國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于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它的總設計師正是我校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唐長紅。運-20的列裝和研制顯著地提升了我國空軍的戰略投送能力,使得我軍具備了在全球范圍內部署軍力和物資的能力。”

張正墨表示,室外停機坪還展示了多型教練機、轟炸機以及殲擊機。比如米格-15、殲-6、殲-7、殲-8型殲擊機等,它們見證著中國航空工業從試制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停機坪除了展示多型軍機之外,也展示了像“東風二號”彈道導彈這樣硬核的國之重器。學生可以在這一外場停機坪當中實地觀察這些展品,這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約4萬平方米的室外展場目前共展出12件航空裝備,這些鋼鐵之軀見證著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壯麗史詩。目前,西北工業大學還在規劃打造13000平方米的室內展陳,以滿足學校航空、航天、航海學科教學實驗、實踐及國防科普教育需求,支持“總師型”人才培養,普及“三航”科技知識。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博物館(籌)業務主管蔣鳳瑞表示,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是集教育教學、文化傳承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重要的場所,所以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專業體系的建設和實物展陳,培養學生系統化思維的能力,成為助力學校“總師型”文化培養的一個實物教學平臺。另一方面學校也希望通過重要展品背后故事和人物的呈現,讓它們成為鮮活的思政教育課堂。在這里人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每一個展品背后都凝聚了西工大人的貢獻。
“我們還希望在科普教育方面充分發揮我們的作用,讓青少年通過一些項目制和沉浸式的研學活動,去完整地體會科技產品的研發過程。”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陳昌奇 吳鴻波 熊國棟)
![]()
校館弦歌
·傳承紅色基因
· 汲取文化力量
· 弘揚科學精神
更多教育信息
關注微言教育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
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微信號:jybxw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