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在南京大學舉行,我校41個項目從全國 2700 余所高校的40 余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主體賽一等獎3項、三等獎3項;“人工智能+”專項賽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揭榜掛帥”專項賽擂主獎2項、特等獎5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8項、優勝獎1項,再度蟬聯“優勝杯”。
![]()
本屆“挑戰杯”競賽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科院、中國工程院、全國學聯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聚焦科技強國戰略,提升育人實效。
為組織好本屆“挑戰杯”競賽的備賽工作,學校提前謀劃、高度重視,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從項目挖掘、團隊組建到賽事指導等各個環節給予全方位支持,開展項目培訓30余次,邀請校內外專家為參賽團隊答疑解惑、提供專業指導,助力學生提升項目質量。各院系積極動員、全力配合,參賽學子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充分展現了我校師生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彰顯我校科研育人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扎實成效。
![]()
我校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
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作品名單
(向下滑動查看獲獎作品名單)
部分獲獎團隊項目介紹
1
“聲-酶”納米反應器修復
感染性骨缺損
項目簡介:圍繞感染性骨缺損治療的臨床痛點,本項目提出開發超聲激活的納米酶反應涂層賦予植入體抗菌性能,從而有效控制感染。在超聲外源驅動下,納米反應器定向催化產生殺菌活性因子、破除生物膜與耐藥屏障;在感染后期則發揮多酶樣抗氧化與免疫微環境重塑功能,促進血管化與成骨再生,形成“快速控感染-免疫調控-骨組織修復”的閉環。項目搭建從材料設計,體外細胞與生物膜模型,多組學與機理解析,大動物缺損修復的一體化驗證體系,為感染性骨缺損提供新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參賽感悟: 從校賽到省賽、再到國賽,團隊一路在“臨床需求-材料設計-動物驗證”的鏈條上持續打磨。感謝各位老師一路以來的悉心指導以及挑戰杯賽事為我們提供的展示自己的平臺。未來我們將繼續扎根臨床醫學專業,不斷探索科研創新。
![]()
2
從陳塘關到大世界:
文化推廣視域下中華符號的
融合心情與多域傳播——
基于36國青年多模態認知的調研與實證
項目簡介:為深入落實國家關于用好中華符號,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本項目聚焦于中華符號的轉化與傳播兩方面,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出發展開調研。項目針對36國青年累計發放問卷近1.5萬份,并對1141位青年進行腦電,眼動等生理信息測試;項目還對來自不同領域238名專家人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最終項目總結出符號在選取,轉化和傳播三個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對應解決策略,為中華符號的出海提供川大方案。
參賽感悟:挑戰杯開賽以來,經歷了校賽、省賽和國賽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和收獲。團隊的老師與同學通力合作,無論何時都在一起迎接各種挑戰。更是見識到了“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也真正明白了挑戰杯的真正意義,那就是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
3
肺常智慧——肺部疾病多模態
融合診斷及決策支持系統研究與應用
項目簡介:肺部疾病的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精準診斷難、精準治療難。本項目基于高質量專科智能化數據庫,組建醫工交叉團隊進行科技攻關,創新三大核心技術,研發多模態融合診斷及決策支持系統,實現肺部疾病精準鑒別診斷,并自動輸出個性化的決策方案,賦能重大疾病精準診療同質化。
參賽感悟:從校賽、省賽到國賽,一路走來,感謝學校、學院、指導老師的全力支持與悉心指導,才讓團隊堅持在無數個日夜中不斷打磨項目、迭代觀點,在思維碰撞中探尋最優解。這段經歷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與經驗,更是深厚的團隊情誼與突破自我的勇氣。我們將繼續以青春之力,為“健康中國2030”貢獻智慧與擔當!
![]()
4
基于量子計算的智能精準
放射治療技術研究與應用
項目簡介:本項目依托云量子計算平臺,聚焦醫學影像重建、分割與劑量預測三大精準放療任務,提出量子–經典混合神經網絡架構,旨在突破傳統方法計算開銷大、低劑量條件下圖像質量下降、分割邊界模糊、劑量預測效率低等瓶頸。其意義在于通過量子計算在高維特征表示與并行處理上的優勢,實現低信噪比影像的細節恢復、復雜結構的精確分割及高精度劑量預測,為臨床放療提供更可靠的智能輔助。
參賽感悟:這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老師和同學們都付出了許多,好在最后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這段豐富和難忘的經歷,必定會讓我們懷念。本次國賽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對于我們整個團隊的一份認可與鼓勵。帶著這份心情,我們也將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乘風而起,扶搖直上!
![]()
5
智鏡識胃——AI賦能
胃癌早篩智能診療系統
項目簡介:智鏡識胃”由本碩博梯隊多學科團隊研發,創新融合SAM大模型與醫學分割技術,實現胃鏡圖像98%的病灶識別準確率與實時邊界勾畫。具備即插即用、多態分析,適配基層設備,輔助醫生快速定位病灶并輸出診療參考。經院士認證為“國際先進水平”,可降低基層早癌漏診率。項目通過“技術下沉+公益科普”模式,向基層醫院投放設備并開通遠程會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助力胃癌早篩早治。
參賽感悟:挑戰杯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團隊協作的修行。從項目申報到最終答辯,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修改和磨合。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團隊的力量,感謝隊友們的信任,感謝學校學院的支持,讓我們在挑戰中不斷成長。未來,我們將持續推進技術下沉與公益科普,讓智慧治療的星火點亮更多基層角落。
![]()
6
SurgMind-基于深度學習的頭頸
微創手術智能實時輔助系統
項目簡介:本項目聚焦頭頸微創手術場景中軟組織動態變化帶來的視覺理解與術中智能輔助難題,致力于讓未來手術機器人具備臨床思維與視覺理解能力。團隊依托華西口腔國家級醫工交叉平臺,挖掘榜題需求,建立國內首個多中心、多平臺、多術式頭頸微創手術視頻數據庫,基于“華西七步法”手術SOP,創新性研發SurgMind智能輔助系統,實現手術流程識別、關鍵結構追蹤、視野干擾清除等核心功能,為軟組織自主式手術奠定技術基礎。項目致力于從臨床中來,回歸臨床去的落地路徑,為智慧手術在復雜軟組織場景的應用貢獻中國青年力量,推動口腔頜面-頭頸微創理念惠及更多患者。
參賽感悟:本次揭榜攻關,是一段從臨床問題出發、以青年力量回應國家需求的歷程。從榜題解析到系統研發,從術式探索到真實場景驗證,我們深刻感受到“醫工協同”的力量,也見證了智慧手術從設想走向實踐的可能。揭榜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扎根臨床、深耕技術,讓更多患者受益于微創理念與智能手術的進步,努力交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更好答卷!
![]()
7
基于多米諾感應電能靶向傳輸的輸電線路絕緣子在線防冰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為解決我國高寒地區輸電線路絕緣子覆冰威脅電網安全的難題,本項目創新提出多米諾感應電能靶向傳輸技術,實現絕緣子在線高效融冰。相比常規的非靶向能量傳輸方法,同等功率下,靶向傳輸技術具有能量傳輸更集中,絕緣子溫升更高更快,融冰更徹底等優勢。項目團隊歷經80余天攻堅,最終在2025年度“挑戰杯”中國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擂臺賽“新能源領域”主擂臺賽中,榮獲最高獎“擂主”獎,為電力系統穩定運維提供新方案。
參賽感悟:在校院各級領導與指導老師徐葉飛的悉心指導下,我們認識到每一個實驗數據、每一次技術優化,都連著遠方的萬家燈火與國家能源安全的大局。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讓我們在攻堅克難時有了更堅實的信念,也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科研工作與國家需要、人民期盼同頻共振所帶來的深沉力量,身體里都充滿了力量。秉持著心中的熱情,最終站上領獎臺那一刻,我們更加深切體會到挑戰杯的意義——無挑戰,不青春!
![]()
來源丨 校團委
責編丨王允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