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四維圖新在北京舉行2025年用戶大會,四維圖新CEO程鵬宣布品牌戰略升級為SEEWAY.AI,同時更換品牌Logo,表示要轉型成為汽車行業“新型Tier1”,從“地圖人”到“汽車人”躍遷到“AI人”,以AI為中樞為客戶提供艙駕協同一站式解決方案。
財務方面,四維圖新今年的目標是大幅減虧。四維圖新副總裁孟慶昕在接受經濟觀察報等媒體采訪時,首次給出明確的盈利節點。她表示:“通過AI替代優化組織和成本,主營利潤的減虧幅度還是不小的,明年一定會有大幅度的顯效。如果單純從經營的角度看,要到2027年左右實現盈利。”
綜合來看,四維圖新要如期實現盈利,還需在訂單交付效率、芯片毛利率提升、研發投入管控三方面達成平衡,后續業務進展與財務數據將成為其目標驗證的核心依據。
智駕占比六成,拓展兩輪車業務
CEO程鵬在大會演講中說,四維圖新正推進“智駕+芯片+云”三大業務協同,智駕業務已從技術驗證階段轉入規模化交付階段。
關于三大業務占比,孟慶昕表示,未來3—5年內,智駕業務在整體收入中排第一位,預計2025年—2026年訂單集中交付,屆時將智駕業務營收占比提升至60%;第二是芯片業務,占比提升會至30%;第三是智云業務。
目前,四維圖新的智駕方案已覆蓋15家主流車企,其中3家合作車企的量產車型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上市,在手的智駕訂單有585萬套,其中絕大部分是四維圖新團隊基于地平線征程J6B平臺打造的行泊一體方案訂單。
四維圖新的芯片業務2024年營收5.66億元,同比增長10.92%,占總營收的比例16%。“隨著國產芯片替代的演進,未來芯片業務的增速從收入和利潤方面都清晰可見,以MCU為例,整體的市場規模每年就是200多億元,但我們現在一年MCU的營收才不到3個億,說白了不到2%,剩下全是國際大廠。”孟慶昕說。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四維圖新旗下四維智聯此前的招股書,其正在募集資金用于座艙域控的研發和制造,這意味著四維圖新旗下杰發科技的供貨量將大幅提升。杰發科技芯片累計出貨量超過1億顆,量產客戶超過250家,量產車型有200多款。
杰發科技主打AC784x、AC787X等芯片,前者用于TBOX、智能網關、HUD、無線充電,后者用于座艙域控、動力域控、ADAS和底盤域控。四維圖新副總裁、杰發科技CEO畢磊表示,電動汽車E/E架構的前右、前左以及后域控器部分尚待開發,這將是杰發科技未來的重點開拓領域。
四維圖新智云業務也在保持高速增長,今年上半年,這部分收入達到12.65億元,同比增加24.42%。“豐田一家車企前三季度就給我們貢獻幾個億,它的智能網聯車端功能開啟和體量正在上升。”孟慶昕說,“只要智能網聯功能打開就要合規,這是存量+增量的關系。”
除了以上主營業務的收益,四維圖新還在開拓兩輪車等其他業務。“兩輪車跟汽車最大的區別就是行業量級,汽車一個平臺就幾十萬輛的規模,但兩輪車一個平臺就是幾百萬輛,這對于我們芯片研發成本的分攤特別有利。“程鵬說,四維圖新可以給兩輪車提供國產自主可控的MCU和SoC,也可以提供厘米級的定位精度。
智駕業務分家,新鑒智獨立上市在即
四維圖新對外投資的收益,以及公司組織架構和人員成本優化、財務并表,或將促使其進一步減虧。
其中,新鑒智將起到關鍵作用。“原來上市公司(四維圖新)在智駕領域一年投入5個億,現在這部分研發成本不會在上市公司報表中體現。”孟慶昕說。這將大大減少四維圖新財報里的研發費用支出,對短期盈利指標改善有促進作用。
四維圖新將重點對新鑒智進行人員優化。新鑒智包含了原鑒智機器人300人的研發團隊,以及四維圖新智駕團隊的400人,未來將優化約100人。
對外投資方面,目前四維圖新投后管理的公司有19家,其中包括一些參股比例較小的企業,如祐駕創新,而六分科技、四維智聯等分拆、脫表出去的企業,也可以給四維圖新帶來可見的投資收益。
孟慶昕說,六分科技的營收、產品邊界都已超出了預期,這個團隊以“90后”為主,今年營收能到3個億,應用場景也拓展到割草機、高爾夫球車等,且已出海到意大利,利潤表現非常好。
值得一提的是,鑒智現有的存量客戶還是歸鑒智所有,四維圖新目前對接的主流車企相關訂單,還是歸屬于四維圖新。新智駕也將獨立上市,“我們現在還在走相關程序,雙方董事會股東流程走完了,交割完之后我再給大家分享。”孟慶昕說。
當前,四維圖新依然處于虧損狀態。今年前三季度其營收26.60億元,同比增長5.20%;歸母凈利潤為-7.08億元,同比下降45.55%;扣非歸母凈利潤為-7.20億元,同比下降44.08%;毛利率為28.28%,同比下降6.41%;凈利率為-26.90%,同比下降7.42%。
孟慶昕說,汽車智能化賽道很漫長,四維圖新的布局不能快速帶來營收的大幅提速,一定是要等這個產業發展起來。
此外,雖然智駕研發費用由新鑒智承擔,但這方面未來的投入仍然非常巨大,四維圖新如何平衡投入產出將是個現實問題。“交付需求、未來要給更多企業提供研發平臺,以及智駕業務里的定制化部分,都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所以研發投入肯定要翻倍。”孟慶昕說,接下來的融資、外部的投資究竟怎么拿,目前還在考慮策略。
(作者 周信)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周信
行業產業報道部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對新能源、儲能及動力電池關注較多,擅長深入報道及行業分析。聯系郵箱:zhouxin@eeo.com.cn 微信號:zx135524374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