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在吉隆坡舉行的經貿磋商清單已正式發布。我查看了商務部公布的清單明細,發現其涉及范圍十分廣泛。
大家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清單中基本都能找到答案。從內容來看,這次經貿磋商確實解決了雙方——不僅是中國,也包括美國——關注的諸多訴求。
清單的關鍵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取消了針對芬太尼的10%加征關稅(此前芬太尼相關關稅為20%),以此換取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合作。
第二,關于對等關稅,美國曾對中國加征34%關稅,首次磋商后已暫停24%,暫停期限為90天;此次磋商將這一暫停期限延長,中國也采取了同等對應措施。
第三,美國暫停了9月份出臺的“50%穿透規則”,期限為一年。這一規則頗具霸道性:若美國將某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不僅該企業本身會遭制裁,其持股超過50%或被實質控制的關聯企業也會被納入制裁范圍。
前段時間荷蘭政府強制接管中國安世半導體,依據的正是這一規則。作為交換,中國對10月9號出臺的包括稀土管制在內的相關措施進行了調整。雖具體調整細節尚未明確,但從美國各方的反應來看,其對這一結果頗為滿意,這意味著稀土相關爭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第四,美國暫停了依據301調查對中國籍船舶征收的特殊港口費,暫停期為一年——這意味著雙方將在未來一年內繼續就此議題磋商。相應地,中國也取消了對美國船只的反制性特殊港口費。
第五,磋商還涉及英偉達相關問題、農產品貿易以及TikTok等熱點議題。從特朗普在與韓國元首會面后乘專機時的表態來看,他對磋商結果十分滿意,尤其是中國恢復購買美國大豆這一舉措。可以說,此前引發全球關注的各類經貿緊張議題,基本都得到了階段性解決。盡管多項措施僅為“暫停一年”,但未來一年內,雙方仍會就這些問題保持溝通與互動。
因此,這次磋商更像是一次“休戰”,而非“停戰”,并未完全終結分歧。結合特朗普的行事風格,后續仍可能出現反復。事實上,中美貿易摩擦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切勿抱有短期解決的幻想——這幾年的歷程也已證明,相關議題變數頗多。
回顧歷程:4月2號美國提出對等關稅后,雙方已進行多次磋商。第一次磋商后各方曾表示滿意,但隨后美國又出臺了多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措施;中國反制后雙方再次談判,即便斯德哥爾摩磋商結束,美國仍不乏針對性決策。可見,中美貿易摩擦并未畫上句號,更像是一部“連續劇”,打打停停、反復拉鋸將成為常態。
此次清單的成果雖超出預期,但絕不代表爭議的終結,也不意味著雙方達成了最終協議。正如我此前的觀點,中美兩國或許難以達成永久性最終協議。從此次多項措施“暫停一年”的安排來看,這很可能成為特朗普任期內的常態。對于中美貿易摩擦,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