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決定立哪個兒子為儲君的過程中,是比較糾結的,即使在寫下立儲詔書的當天,都還在糾結,而他最終選擇了第四子奕詝,也就是咸豐為儲君,是因為咸豐的老師在背后推動。
清朝自雍正以后,采取的是秘密立儲制度,所以道光帝立哪個兒子為儲君這個事情,他是沒辦法和大臣商量的,甚至都不能在大臣面前表露出任何傾向,一切只能皇帝自個兒反復權衡,最終做決定。
這種制度可以避免皇子之間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而大打出手,也能避免皇子與大臣勾結,形成派系,進而產生復雜的權力斗爭。
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皇子之間爭奪儲君之位還是存在的,只不過烈度低了很多,斗爭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隱晦。
![]()
咸豐帝畫像
雖然皇子們以及他們背后的支持者不知道皇帝最后會立誰為儲君,但還是可以爭一把,提高成功的概率的。
具體地來說,就是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也可以叫表演,以獲得皇帝的認可,增強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以求得在立儲之事上的優勢。
道光帝晚年的時候,他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兒子分別是第四子奕詝,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第七子奕、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
其中,奕、奕詥、奕年紀太小,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奕誴這個人性情浮躁,行為輕浮,并不受道光帝喜歡,后面直接被過繼給道光帝的三弟、已去世的惇親王綿愷為嗣子,由此徹底和儲君之位無緣。
這個時候,有資格爭奪儲君之位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了。
從個人性格和能力來看,奕詝的性格穩重好靜,但才華一般,而且因墜馬受傷,留下后遺癥,成了跛腳。
而奕?天資聰慧,能文能武,史書說他“天資穎異”,性格上活潑好動,有膽略。
正常情況下,奕?無疑就是儲君的最佳人選。
但有一個人改變了一切,這個人就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
杜受田在道光三年考中科舉,成績是殿試二甲第一,最初擔任詹事府中允,充任山西學政,從事教育工作。
1854年,他被調入上書房工作,所謂上書房就是清朝皇子們讀書的地方,杜受田就這樣成為了皇四子奕詝的老師。
按照咸豐帝自己的說法,杜受田作為老師,在學業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教會了他很多知識,他因此受益良多。
也正是因為杜受田的工作出色,因而深受道光帝的信任。
從此以后,杜受田的仕途開始平步青云,后來杜受田升職為內閣學士后,道光帝還特意讓他不必去內閣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奕詝的教育上。
而奕?的老師卓秉恬也是個厲害角色,他把奕?教導得十分出色,成了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才。
![]()
杜受田畫像
但在道光帝晚年的時候,為了爭奪儲君之位,杜受田出招了。
他深知奕詝在才學和武藝上絕對是比不過奕?的,要想成為儲君,就只能在別的方面下功夫。
在古代社會,相較于個人才學來說,儒家推崇的道德觀和品德更加重要,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仁孝”就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杜受田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使得奕詝在儲位之爭中取得了略微領先的優勢。
怎么樣才能不經意地在皇帝面前展現出這種品質呢?
有一次,道光帝帶著兒子們在南苑狩獵,實質上是想考察兒子們的武藝水平,杜受田立即抓住機會,他告訴奕詝:
“一會兒狩獵開始的時候,你就坐在那里,千萬不要去參與,也不要放一槍一箭,若皇帝問起,你就說,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鳥獸繁衍哺育的時間,我不忍心傷害圣靈,而違背天地和諧,況且我也不愿意用弓馬騎射這類技能的短暫優勢,與諸位皇弟爭強斗勝。”
說完之后,杜受田進一步叮囑道:“四皇子你只要按照這番話應答,定能符合皇上心意,這是關乎你一生榮辱的關鍵時刻,你一定要牢記于心,不可疏忽。”
狩獵開始后,奕詝果然坐在一邊,哪兒也不去,最后啥獵物都沒打到。
事后,道光帝問他,奕詝完全按照杜受田教他的回答,道光帝聽完,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十分高興,當場表揚道:“此真帝者之言。”
雖然奕詝得到了道光帝的表揚,但奕?有真才實學,道光帝也非常喜歡,所以在立儲一事上依然很糾結,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后來道光帝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再次召見諸位皇子,想再考察他們“文”的方面。
當時,奕?能文能武,奕詝的才學遠不如他,根本沒有任何勝算,杜受田再次另辟蹊徑,他跟奕詝說:
“皇上此次要考察皇子們對時政的見解,在皇上考察詢問時,你若是按照常規辦法,條陳時政,對上六皇子必無勝算,要是皇上提到自己老年多病,怕是做不了多久的皇帝這件事時,你唯有伏地流涕,以表達孩子對父親的敬愛依戀就夠了。”
后來奕?面對皇帝的考察,對答如流,而輪到奕詝時,道光果然表露出自己年老多病,活不了多久,擔心江山社稷這事兒。
奕詝按照杜受田的辦法,跪地讓痛哭流涕,然后哭著說:“兒臣日夜對上蒼祈禱,惟愿皇阿瑪早日康復,此乃國家萬民之幸,兒臣之幸也。”
道光帝聽完,頓時心里一暖,認為奕詝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在這種溫暖的親情加持下,道光帝開始傾向于奕詝。
然而,即便如此,道光帝的內心依然十分糾結。
為什么說他糾結呢?
![]()
咸豐帝畫像
1846年,道光帝決定立儲時,他提起筆,在諭旨上寫著兩行字:“皇六子奕?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首先,在立儲詔書上同時寫下兩個人的名字,是非常罕見的,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的幾代皇帝在秘密立儲時,詔書上都是只有一個人的名字。
其次,包封這份詔書的第一層黃紙上有道光帝的簽名和時間,上面寫的是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即1846年8月7日。
裝這份詔書的木匣子外側貼著封條,上面也有道光帝的簽名和時間,封條上的時間寫的是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即1846年8月8日。
這說明,道光帝即使寫下立奕詝為太子的詔書后,都還在糾結,沒有下定最后決心,所以沒有將詔書作最后封存。
他一直糾結到第二天,才最終下定決心,于是在封條上簽名,將詔書裝進木匣子封存。
道光帝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奕詝呢?
因為清朝是秘密立儲制度,所以道光帝做選擇時的考慮,沒有任何人知道,但我們可以知道兩點。
第一,杜受田為了讓學生奕詝成為太子,費盡心機,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他另辟蹊徑,讓奕詝展現出“仁孝”的一面,從品德方面取得優勢。
第二,奕詝的性格其實和道光帝是非常相似的,這對父子都屬于那種循規蹈矩、謹慎、好靜的人。
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皇帝往往喜歡選擇“類己”的那一個,比如唐太宗就曾經一度想選擇類己的李恪為太子,后來因為長孫無忌反對才作罷。
杜受田在幫助奕詝成為皇位繼承人的過程中,肯定還做了不少事,可以說是奕詝的恩人。
這一點,從咸豐帝登基后,對待杜受田的態度就能看出。
咸豐帝登基后,杜受田第一時間被重用,他被為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咸豐帝對他言聽計從,奉若生父。
杜受田死后,咸豐追贈他為太師大學士,謚號為文正,太師大學士是最高等級的追封,文正這個謚號也是最高規格,可見杜受田在咸豐帝心中的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