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桃子
【新智元導讀】科研圈炸鍋了!從今起,arXiv CS板塊,綜述/立場類論文必須「同行評審」后才能被收錄。全網AI大牛疾呼:AI圈需要新arXiv。
arXiv重磅新規!
從現在起,arXiv中的CS板塊,關于「綜述/調研」和「立場」類的論文,全部經由同行評審后,才可以被收錄。
![]()
也就是說,以后不帶「同行評審通行證」,就別想上車!
消息一出,一度登上HK熱榜TOP3。
![]()
過去,這類論文本來就不在arXiv正式接收范圍內,但因為數量少、質量高,由此被接收。
而現在,LLM生成論文激增,各大頂會/期刊全都蚌埠住了,更別提arXiv。
如今,arXiv CS每月數百篇綜述涌進來,90%都是「帶注釋的文獻清單」,基本沒有實質性的價值。
![]()
由此,arXiv官方決定收緊CS這類論文的把關。
接下來,「綜述」和「立場」論文已被期刊、頂會接收,并完成同行評審后,就可以收錄到arXiv CS。
提交時,作者需同時提供經同行評審的期刊引用,以及DOI元數據。
MIT EECS副教授Phillip Isola認為,這一步走錯了方向,同行評審有各種途徑。
arXiv就該保持「科研界GitHub」的定位,沒必要搞成學術期刊的樣子。
![]()
還有人大呼:AI界需要一個新arXiv。
![]()
![]()
arXiv CS驚天變革,先過評審再上車
在arXiv官方博文中,詳細闡述了這次大改革的前因后果,以及未來的具體方向。
![]()
這并非真正的「新政」,如何說起?
上述兩類論文,并非arXiv官方接受的內容類型,過去偶有收錄,出于版主裁量,原因在于當時數量少且質量高、對社群有價值。
那么,為什么arXiv CS分類要做出此項變更?具體原因,不言自明。
在過去幾年里,arXiv論文數量泛濫。
生成式AI/大模型的出現,撰寫論文變得輕而易舉,尤其是不包含新研究成果的論文,從而加劇了這一問題。
實際上,在arXiv中所有分類都出現了提交量的大幅增長,但在CS中尤為顯著。
![]()
此次做法變更的目標是:
幫助arXiv讀者更輕松地找到由領域專家撰寫的、有價值的綜述文章和立場文件。
讓審稿人能騰出時間,專注于處理arXiv正式接納的內容類型,從而縮短稿件積壓時間,持續推動科學發現的步伐。
歸根結底,arXiv的核心宗旨是快速、自由地分享研究論文,促進科學發現。
AI批量「炮制」論文,arXiv爆倉
過去,arXiv CS收到的綜述或調研文章數量相對較少,但文章質量極高,均由資深研究人員應《Annual Reviews》、《Proceedings of the IEEE》和《Computing Surveys》等出版機構之邀撰寫。
同時,提交至arXiv的立場文件同樣罕見,通常由科學學會或政府研究小組發布。
盡管當時與現在一樣,這些論文不屬于arXiv正式接納的內容類型,但arXiv審稿人因其對研究界的學術價值而予以接收。
![]()
時至今日,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arXiv總提交量急劇上升,現在每個月都會收到數百篇綜述文章。
LLM出現使得這類內容,可以相對容易地按需批量炮制。
目前,平臺中收到的大多數綜述文章,只不過是附有注釋的參考文獻列表,并未對開放性問題展開實質性探討。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一定也有高質量的此類論文。
arXiv志愿審稿人團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審查每月收到的數百篇此類文章。
如今,期刊和頂會已成為最靠譜的「外援」。
他們專門約稿,征集讀者所關心、感興趣的主題的立場文件和綜述文章。
比如AI隱私、倫理、安全、保障這類,而且深入評審,可以確保論點有據、質量在線、學術價值拉滿。
學界大佬炸鍋:消亡的開始
對于這一政策,學術界大佬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前谷歌DeepMind大佬Ahmad Beirami,對當前arXiv現狀表示認同,但新規的劣勢也很明顯:
我理解arXiv想篩掉明顯垃圾文章,但搞這種門檻會把優質內容也誤殺,拖慢成果發布速度,估計很多作者會干脆轉投其他平臺發快稿。
現在好多論文在審核環節卡幾周才上線,連個明確理由都沒有。
要我說,最穩妥的做法還是輕量審核:沿用作者信譽和背書機制,標準清晰可驗證,別搞那些噪音大的同行評審要求。
現在連正經同行評審都自身難保,硬要把它當硬門檻,怕是連arXiv都要被拖垮。
![]()
艾倫研究所ML大牛Nathan Lambert同樣,并不看好最新政策的上線。
這將是arXiv平臺,緩慢消亡的開始。
照這個趨勢,過兩三年他們肯定會對「技術類」研究提出同樣要求,最后連這些領域也要搞強制同行評審。
這么搞下來科研成果發布只會越來越慢——畢竟同行評審那套流程本身就耗時間。
![]()
研究員Gavin Crooks表示,arXiv這是要轉型成「后印本」平臺,不做預印本服務器了。能理解,但真不是個好方向。
![]()
不僅如此,大多數網友紛紛認為,arXiv搞這套,純屬自毀長城?
![]()
![]()
![]()
左右滑動查看
HK討論中,網友們發表了以上類似的觀點。
![]()
怎么提交,不翻車?
那么,對于想要提交此類研究的學者們,接下來該如何做?
1 先投期刊、會議
必須被同行評審的渠道接收,比如期刊或會議,然后才能提交至arXiv。
值得注意的是,Workshop(研討會)的評審通常不夠嚴格,因此不作數。
2 帶上證明
在提交arXiv時,在元數據里放上期刊引用和DOI。如果沒有的話,大概率拒稿。
3 被拒后,二次提交
被拒后如何補救?
若原因是「未完成同行評審」,當論文后來通過了嚴格評審并被接收,作者可按arXiv指引先提交申訴請求,獲批后再行二次投稿。
若是「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的論文不受影響,直接投arXiv就行,比如cs.CY或physics.soc-ph分類。
最后,arXiv稱,如果其他分類也遭AI綜述「洪水」淹沒,未來也將效仿CS,調整審核政策。
參考資料:
https://x.com/tdietterich/status/1984279763964534836
https://blog.arxiv.org/2025/10/31/attention-authors-updated-practice-for-review-articles-and-position-papers-in-arxiv-cs-categor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