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確認中美貿易休戰一年,就在這個時候,最大輸家也浮出水面,朋友們不妨猜猜看,最大輸家是誰呢?
說起最近的國際貿易圈子,總覺得像過山車一樣刺激。10月30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在韓國釜山碰頭,會談剛結束,中國商務部就趕緊出來澄清,說雙方聊了經貿關系,還同意在合作上多下功夫。這事兒擱在之前,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磋商基礎上,算是給市場吃了個定心丸。簡單說,美國那邊取消了以芬太尼為名的額外關稅,中國相應調整反制;美國暫停9月底的出口管制規則,中國也跟著擱置10月初的措施;再有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美方暫緩一年,中方對等回應。總共一年時間,除非有人反悔,這段日子中美經貿鏈條總算能喘口氣,不用天天提心吊膽。
大家伙兒想想,這協議一落地,誰最難受?沒錯,印度。尤其是總理莫迪,估計這幾天眉頭都沒舒展開。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美國對印度的關稅本來就高,現在中美緩和,火力全轉到印度頭上了。印度和巴西一度是美國關稅重災區,總稅率50%,額外25%直接沖著印度買俄羅斯石油去的。特朗普上臺后,這手牌打得狠,巴西那邊參議院已經通過取消關稅的決議,巴西有機會喘息,可印度呢?孤零零成了靶子。印度出口到美國的貨9月份就掉了近12%,紡織品電子產品首當其沖,企業叫苦不迭。
現在回頭看中美協議,為什么印度這么倒霉?根子在俄羅斯石油上。印度是全球大買家,2025年進口量占總油的40%,便宜實惠,美國卻看不慣。特朗普8月27日直接加25%關稅,說印度不光買,還加工轉賣,破壞制裁。財政部解釋,中國買得更多但沒加工,所以只罰印度。這邏輯站不住腳,印度外交部早嚷嚷過,中國進口量是印度的兩倍,為什么雙標?美國盟友英國首相斯塔默都忍不住勸特朗普,當面和中國聊聊石油采購,可特朗普在釜山會晤時,壓根沒提這茬兒。結果呢?印度出口鏈子亂套,孟買商會急了,趕緊開會盤點損失。企業轉向中東和東南亞,但短期內難補窟窿。經濟時報分析,這波關稅讓印度GDP增速可能掉0.5個百分點,遠超中美貿易摩擦的間接影響。
更氣人的是,關稅不光是為石油。眾議院武裝服務委員會民主黨領袖亞當·史密斯9月聽證會上直戳,特朗普罰印度,其實是沖著5月印巴沖突去的。那次事兒起于克什米爾帕哈爾甘地區恐怖襲擊,印度軍隊反擊,四天交火,炮彈互射,士兵傷亡上百。停火后,特朗普跳出來說自己電話調解,巴基斯坦那邊點頭認可,可印度一口咬定是雙邊談成的,跟美國無關。莫迪6月訪美時,當面告訴特朗普,沒這事兒。特朗普不服,8月就簽行政令加關稅,報復意味明顯。史密斯說,這不關國家安全,純屬個人恩怨,損害美國印太戰略。印度不認賬,世界貿易組織大會上,貿易部長11月發言,列數據控訴不公。巴基斯坦借機宣傳,外交得分,但軍事上兩邊都收手,避免核風險升級。
這事兒擱誰身上都窩火。印度買俄油是市場選擇,美國制裁俄羅斯,印度夾中間,能源安全得顧著。2025年全球油價穩在80美元/桶,印度補貼民生,停買俄油等于自找苦吃。特朗普嘴上說“massive tariffs”直到印度停購,可私下印度已經在談減量,10月23日路透社爆料,煉油廠審合同,準備砍進口。美印貿易談判也熱了,目標是雙邊協議,砍關稅換市場準入。但特朗普優先中國,國務院報告直言,中美關系未來幾十年核心,雙邊貿易額超6000億美元,印度才800億。特朗普不敢輕易動中國,芬太尼和稀土讓步就是例子,轉頭就拿印度出氣。印度企業聰明,轉向越南泰國建廠,中國加一策略下,印度本該分杯羹,現在關稅一壓,吸引力打折。
印度沒閑著,莫迪推本土制造,電子紡織補貼加碼,出口多元化,東盟協議11月簽了,覆蓋15%市場。經濟基本面穩,2025年增速預計6.8%,高于全球。但關稅戰拖后腿,失業率可能升到8%。美國那邊,參議院對巴西松口,印度盼著類似,但特朗普鐵了心,10月20日還放話,堅持到印度讓步。國際上,歐盟日本勸和,怕貿易碎片化傷全球鏈條。印度立場硬,外交部重申,主權能源不妥協。長遠看,這波摩擦逼印度自強,研發新能源,風電太陽能裝機全球第三。莫迪團隊日夜轉,智庫報告堆桌上,調整策略。說到底,大國博弈,小國遭殃,印度得學著在夾縫中突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