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和自免的特征均是患者免疫反應失調,從而導致炎癥和組織損傷,所以常常被混為一談,“傻傻分不清”!
曾經過敏和自免是區分對待的疾病,而且某種程度上,兩者的作用機制是相反的,這基于把IgE和Th2免疫驅動典型的免疫失調定義為過敏,而Th1/Th17相關免疫反應則定義為自身免疫。
![]()
有一個非常容易被接受的界限,過敏是由外來抗原(過敏原)的過度免疫反應引起的,而自免疾病的特征是對內部抗原(自身抗原)的病理反應。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這兩者不僅具有一些共同誘因,且致病途徑還有很多的重疊,所以即使傻傻分不清,也可以說的過去了!
對創新藥的開發來說,這種“傻傻分不清”反而是好事,因為在這個大的前提下,用于特定靶點的藥物可能同時治療自免和過敏疾病,大大增加了藥物的市場空間!
![]()
過敏和自免都是先天免疫反應和適應性免疫反應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病因方面均包括了多種因素,如過敏原暴露、上皮損傷或上皮屏障完整性改變或遺傳易感性,先天和/或適應性免疫可能被激活。
在這種復雜的免疫反應網絡中,多種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因子均進行了參與。這時,曾經被認為參與某一類型疾病的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在另一個疾病群體中也被證明有著重要的作用。
![]()
比如,IgE激活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引發立即型超敏反應,被認為是過敏相關抗體類型,但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及自身反應IgE是觸發和維持自身免疫的因素。
![]()
越來越多的病理生理學證據表明過敏和自免疾病間存在誘導和維持的共同機制,但迄今為止的臨床數據仍然有限。
所以說,最初開發用于治療過敏疾病的藥物很有可能用于治療自免疾病,反之亦然。
這一點可能對很多上市藥物來說是個潛在的增長點!
非靶向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已經用于同時治療多種過敏和自免疾病,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依賴于多種分子機制,最顯著的是對NF-kB的抑制,NF-kB是參與炎癥反應的幾種分子的關鍵轉錄因子。
后續可能進行交叉跨界的靶點包括:
靶向Th1/Th17通路的靶點,如IL-6、TNF-α和IL-17,靶向IL-12/23-IL-17 軸;
靶向Th2通路的靶點,如IL-5、IL-4、IL-13、TSLP、IgE等;
靶向常見白細胞信號通路的療法,如JAK抑制劑等;
總之,過敏和自免具有共同的遺傳決定因素和病理生理學特征,包括先天免疫激活失調及細胞和體液免疫的異常激活。
越來越多的數據支持選擇性或廣譜解決泛免疫失調機制,作為有前途的藥物開發策略,根據過敏和自免疾病患者的具體需求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