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剛跟著特朗普回國,就馬不停蹄上了電視節目。
鏡頭前他一臉志得意滿,直接拋出個“好消息”:中國要購入1200萬噸美國大豆,未來三年每年還會固定買2500萬噸。
白宮這邊立馬跟上,把這事兒包裝成特朗普政府的“重大貿易勝利”,但美國網友和反對派根本不買賬,網上滿是“這也能算勝利”的吐槽,場面一度有點尷尬。
![]()
美國農民能等到這個訂單,確實不容易。
以前中國可是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那些年美國中西部的農場主,靠著對華出口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可自從美方率先挑起貿易戰,中方直接停了美豆采購,這一下就斷了不少農場主的活路。
倉庫里的大豆堆得像山,賣不出去換不來錢,不少經營了幾代人的農場都瀕臨破產,農民們的抗議活動也沒斷過。
![]()
1200萬噸訂單落地美國農民終于能喘口氣?
訂單消息一出來,美國大豆期貨價格立馬漲了不少,農場主們總算能開始清理庫存。
但大家心里都沒底,畢竟這次訂單不是無條件的,而且采購量比貿易戰前還是差了一截。
有農場主接受采訪時就說,現在只是暫時松了口氣,就怕后續中美貿易再出變故,訂單說停就停。
![]()
這事兒根本不是白宮吹的“美方勝利”,背后全是中美貿易角力的門道。
這次訂單的由來,是之前中美在釜山談成的一年期貿易協議。
簡單說就是雙向妥協:美方取消了10%的芬太尼稅,中方則暫停部分稀土出口管制,同時恢復了農產品采購。
看起來是互相讓步,實則中方以很小的代價,換來了美方的實際妥協。
![]()
美國民主黨領袖舒默就看得很明白,直接公開痛批特朗普政府“向中國低頭”。
他說得挺實在,就算每年買2500萬噸,也沒回到貿易戰前的水平,根本解決不了美國農業的根本問題。
采購多少、賣多久,主動權全在中方手里。
中方想緩和關系了就買一點,美方要是再挑釁,隨時能停,這種可進可退的節奏,才是真正的談判智慧。
![]()
訂單背后的雙向妥協誰才掌握真正主動權?
可能有人會問,中方為啥現在又開始買美豆了?難道是離不開美國大豆?答案還真不是。
這幾年中方早就做足了準備,早就擺脫了對美豆的倚重。
南美那邊,巴西、阿根廷已經成了中國大豆的主要供應方,每年給中國運過來的大豆占了絕大部分。
![]()
國內也在加大種植力度,大豆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除此之外,還有雜粕、玉米蛋白粉這些替代飼料原料,也能幫著減少大豆需求。
中方現在重啟美豆采購,純粹是根據市場和外交需要做的靈活調整,根本不是經濟上必需。
買或者不買,買多買少,全看中方的戰略考量。
![]()
今天買,是釋放善意,也是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明天要是美方不守承諾,隨時能停,而且不會影響自己的供應鏈。
更何況,中方手里還有張更關鍵的牌,稀土。
稀土這東西,是芯片、先進武器、電動車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核心原材料。
美國再怎么自詡高科技強國,也繞不開中國的稀土供應鏈。
![]()
中方暫停稀土管制,是釋放善意,真要是恢復管制,美國的軍工企業和高科技巨頭就得慌神。
一邊是關系美國農民生計的大豆,一邊是關系美國工業命脈的稀土,中方這一手“軟硬結合”,把談判主動權牢牢抓在了手里。
搞不清特朗普政府是真沒看清形勢,還是故意裝糊涂。
把中方的戰略調整當成自己的“政績”來吹,怕是很難騙過真正懂行的人。
![]()
美國農民這次能喘口氣,得感謝中方的善意和靈活調整,而不是特朗普政府的所謂“談判能力”。
這1200萬噸大豆訂單,就是中方在貿易角力中的一次“收拳”。
看似給了美方臺階,實則是為了后續更有力的應對。
中美貿易博弈從來不是誰贏誰輸的零和游戲,唯有平等協商、互利共贏才能走得遠。
![]()
美方要是真把中方的善意當成軟弱,繼續無端挑釁,那最后吃虧的,恐怕還是美國人民自己。
畢竟,中方的替代選項有的是,而美國農民,可再也經不起訂單中斷的打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