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藝
![]()
粗布當紙,銀針作筆,三臺非遺布藝集剪紙,刺繡,縫織于一身,做得了活潑的禽獸花卉,也成得了樸實的生活用品。
![]()
一、從宮廷到地頭
三臺自古盛產棉花、葛麻、蠶桑。《新唐書》記載,唐元和年間,梓州“紅綾”北上長安,是給皇帝進貢的。布料的繁榮,也讓與之密切相關的民間布藝活計由此綻放。
![]()
布料在婦人手里的針線中翻飛,轉眼就成了娃娃的虎頭帽、媳婦的鴛鴦枕。
二、一針一線繡古今
![]()
![]()
王位,三臺縣美術教師,14歲便拿起針線,這一拿就是30年。舊被套在她手里成了《張燈結彩古梓州 歡歌笑語今三臺》,讓唐宋月光和今夜路燈同亮。
![]()
作品《財運福虎》在黃河九省布老虎精品展中,技壓群雄,榮獲一等獎。
![]()
青年教師梅玉成,先學羌繡,再拜師王位。兩人亦師亦友,攜手開展布藝課堂,孩子們跟隨他拿起針線,在香囊里塞滿“柿柿如意”“粽粽平安”。
![]()
師父引領著徒弟,共同推進非遺進校園,是傳承,亦是傳播,共同努力,讓千年的布藝在新時代穩穩扎下了根。
三、布上全是好念頭
三臺布藝,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鄉土哲學。
![]()
![]()
虎鎮五毒,佑兒健壯——祁愿虎頭虎腦,百邪不侵;
鴛鴦并蒂,鯉戲青蓮——寓意“蓮”生貴子,魚水合歡;
松鶴延年,福海壽山——一針一線,皆祝期頤;
![]()
白布用靛青、梔子一染,顏色自帶山川氣;形塑夸張,卻越看越耐看。
布藝
![]()
![]()
走,去蘆溪老街住一晚:清早采片桑葉,聽蠶娘哼小曲;
午后將桌上的布料剪、拼、繡、貼,縫只“喜上眉梢”香囊,把喜鵲和梅枝一并收進包里;
千里涪江,不止送杜甫出川,也送一塊粗布走進人間。來三臺,讓指尖碰一碰歲月,把月光和花香縫進回家的行囊。
(來源:三臺文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