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蓬溪麥稈畫持續煥發蓬勃生機,這背后,離不開代表性傳承人柏波六十余年的匠心堅守。從技藝傳承到產業探索,從本土扎根到走向國際,他不斷為這門傳統工藝注入嶄新生命力。
![]()
非遺傳承人柏波
蓬溪麥稈畫工藝精湛,歷經選料、剖稈、熨燙、剪貼等多道工序,人物、花鳥等題材栩栩如生,風格古樸典雅。其藝術魅力屢獲海內外媒體關注,并于2023年入選四川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為延續這項技藝,柏波多次走進校園授課,傾囊相授畢生所學,逐步構建起完整的傳承體系。他不僅傳授技藝,更結合市場需求指導學員就業創業,推動實現“手藝變收益、傳承有動力”,為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
![]()
在蓬溪縣任隆鎮,黨委政府將麥稈畫傳承融入鄉村振興,開設覆蓋多年齡段的培訓班,群眾參與熱情高漲。當地還盤活閑置資產,打造四川省麥稈畫非遺傳習基地,并借助“DiscoverSuining”等海外平臺發布主題視頻,實現國際化傳播,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5萬人次。
![]()
柏波更積極推動麥稈畫“走出”蓬溪。在“遂寧市第八屆遂州技能人才暨第十二屆農民工技能大賽”展銷現場,他的作品以自然肌理與細膩工藝相融的獨特質感,吸引眾多群眾駐足。“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麥稈畫,手工精細、富有立體感,是裝點家居的絕佳工藝品。”射洪市民雷小芳贊嘆。
![]()
![]()
“麥稈畫在我手中已傳承了兩代人,至今已是第六代。它經常作為國家非遺代表出國展出。”柏波說,“為了弘揚中國非遺文化,我們每年舉辦兩次培訓班,一定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
從田間的麥稈到指尖的藝術,從本土課堂到國際舞臺,柏波用六十載光陰,帶領蓬溪麥稈畫實現了從“瀕危技藝”到“文化名片”的華麗轉身。如今,這門技藝不僅有了代代相傳的接棒者,更在“傳承+產業”的道路上煥發新生。未來,隨著更多人的加入與國際傳播的深入,蓬溪麥稈畫必將在新時代文化大潮中“活”得更精彩、“走”向更遠的天地。(來源:遂寧文聯/書鄉蓬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