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兩歲被立為太子,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身為太子的他仁民愛物,又主編了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漢族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然而卻在三十一歲時英年早逝,他就是南梁的昭明太子蕭統。
南朝齊中興元年(公元501年),蕭統生于襄陽,是梁武帝蕭衍的嫡長子,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長兄,生母為丁貴嬪。他出生的時候,恰好蕭衍正起兵對抗東昏侯蕭寶卷,當時有東昏侯一方大將徐元瑜歸降;又有荊州使者來,報稱留守后方的宗室蕭穎胄突然逝世,這讓蕭衍得以進一步控制南梁大權。于是時人稱這三件事為“三慶”,認為蕭衍上位是天命所歸。
蕭統兩歲時,蕭衍稱帝,建立梁朝,蕭統便被正式立為皇太子,入住東宮,開啟了他注定不凡的人生。
![]()
蕭統儀態優美,舉止端正,讀書數行并下,過目便能記憶。據《梁書》記載,他“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普通孩童五歲尚在啟蒙,他卻已能流利背誦儒家經典,且“讀書數行并下,過目不忘”。更難得的是,他并非死記硬背,而是能理解經義精髓。
除了經學,蕭統對文學也展現出濃厚興趣。他自幼跟隨父親身邊的文學侍從學習詩賦,蕭衍對他的教育極為重視,聘請當時的名儒擔任東宮太傅,為蕭統講授文學與歷史。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蕭統的學識與日俱增,逐漸成長為一位兼具儒家素養與文學才情的儲君。
蕭統的品德也自幼令人稱道。他的母親丁貴嬪患病,他“朝夕侍疾,衣不解帶”,親自為母親熬藥,藥熬好后必先嘗冷熱;丁貴嬪去世后,他“水漿不入口者數日”,哀傷過度導致身形消瘦,連蕭衍都心疼地勸他:“毀不滅性,你身為太子,要為天下保重身體。”他這才勉強進食。這種孝悌之心,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贊譽。
普通年間,南梁發動北伐戰爭,都城建康米價因此上漲。蕭統便提倡節衣縮食,然而對于貧困人家和流浪者,他卻慷慨解囊;同時他又拿出東宮的布帛,讓人縫制成衣服施舍給窮人;人死去無棺收殮,蕭統就施舍棺木,他做這些事還讓底下人不要告訴別人,這是古代版的活雷鋒啊!
在司法方面,蕭統主張“寬刑慎罰”,反對嚴刑峻法。對于獄中囚犯,他常常親自審閱案卷,發現冤案便立即平反,蕭衍對他的這種做法表示贊許。
蕭統最大的成就應該就是主編的《昭明文選》,這部作品系統地保存了從先秦到南朝梁的優秀文學作品,如屈原的《離騷》、宋玉的《高唐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等。直到今天,《昭明文選》仍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典籍。
![]()
如此優秀的蕭統作為梁朝儲君,深得朝野上下的擁護,本應順利繼承皇位,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蠟鵝事件”,卻讓他的人生陷入了悲劇。中大通二年(530年),蕭統的生母丁貴嬪去世一周年,他為母親修建陵墓,因道士說“此地不利于長子”,便聽從建議,在陵墓旁埋了一只蠟鵝以“厭勝”(一種祈福避災的習俗)。不料這事卻被身邊別有用心的人告發,說蕭統“用巫術詛咒皇帝”。
梁武帝蕭衍大驚,想要徹查此事,好在宰相徐勉竭力勸諫,蕭衍這次作罷。最后蕭衍只誅殺了那位道士,但父子直接從此有了嫌隙。但蕭統因為此事,一直都感到羞憤,難以辨明。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蕭統在玄圃園游玩時,不慎跌入池中,雖被救起,卻因傷及大腿,從此一病不起。直到臨終前不久,蕭統仍不許僚屬將病情告知蕭衍。
![]()
同年四月,蕭統在東宮顯陽殿病逝,年僅三十一歲。他的死訊傳出后,朝野上下無不悲痛。建康城內的百姓“奔走相告,哭聲滿路”,連街頭的商販都停止了營業,以示哀悼。蕭衍下詔以帝王袞冕收斂他,追謚他為“昭明”,將他葬于安寧陵。
公元551年,蕭統的孫子蕭棟即位,追尊蕭統為昭明皇帝。
公元555年,蕭統第三子蕭詧建立西梁,再加他的廟號為高宗。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梁書》
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