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畫榆林
在釜山結束的中美元首會晤,全球市場松了口氣,媒體紛紛高呼“關系回暖”,但真正懂博弈的人都明白:外交從來不是靠幾句好話來維系的。不到24小時,中方的反應之快、立場之硬,讓美方根本沒有機會在“模糊地帶”做文章。
![]()
前言
2025 年 10 月 30 日傍晚,韓國釜山的中美高層會晤落下帷幕,兩國領導人圍繞經貿緩和、區域安全等議題進行的 1 小時 40 分鐘對話,為持續數年的雙邊緊張關系釋放出階段性緩和信號。
會談結束后不足 3 小時,中國外交部官網便發布消息:國防部長董軍將率團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第 15 次中國 — 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
![]()
這一時間安排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 —— 從釜山到吉隆坡的飛行距離約 3000 公里,航班航程僅需 4 小時,中方防長的出訪行程與中美高層會談形成緊密銜接,間隔時間未超過 24 小時。
此次防長出訪的行程細節在出發前已通過國防部渠道對外公布,除主持中國 — 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外,還明確列出將與出席東盟防長擴大會的美國、新西蘭、泰國防務部門負責人舉行雙邊會談。
![]()
這一安排與中美釜山會晤中 “建立多領域常態化溝通機制” 的共識形成呼應,卻又在行動上展現出更強的時效性。
國際問題專家注意到,美方在釜山會談后曾通過匿名渠道釋放 “經貿緩和不代表安全議題讓步” 的言論,而中方防長的即刻出訪,恰好形成對這一模糊表態的直接回應,通過多邊場合的公開對話,將安全議題的溝通置于透明框架內。
![]()
行程銜接的背后是中方對議題連貫性的精準把控。釜山會談中,雙方雖就海事調查等交叉領域議題達成原則共識,但未涉及南海、區域軍事部署等核心安全議題的具體細則。
董軍防長的出訪路線特意覆蓋東盟核心成員國,而東盟國家正是中美安全議題博弈的重要觀察方,這種 “經貿談完即談安全” 的節奏,避免了美方在議題轉換中制造信息差,確保雙邊溝通在多領域同步推進。
![]()
東盟多邊舞臺上的安全議程推進
10 月 31 日上午,吉隆坡國際會議中心內,第 15 次中國 — 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準時召開,董軍防長與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哈立德共同主持會議,東盟 10 國防務部門負責人悉數出席。
會議伊始,董軍便提出 “用東方智慧凝聚東方力量,以務實行動維護南海長治久安” 的倡議,明確中方愿與東盟國家攜手打造更為緊密的防務安全合作體系,并具體提及 2027 年舉辦第二次中國 — 東盟海上聯演的計劃,這一倡議得到哈立德等東盟國家代表的公開響應。
![]()
在隨后的議題討論中,中方團隊提交了《中國 — 東盟海上安全合作行動計劃(2026-2028)》,其中詳細列出聯合搜救、反海盜演練、水文數據共享等 8 項具體合作內容,甚至包含針對南海爭議區域的 “危機管控熱線升級方案”。
這些內容與釜山會談中 “通過多邊機制解決區域問題” 的共識形成呼應,卻更進一步將抽象原則轉化為可執行的合作框架。
![]()
東盟秘書處事后發布的聲明顯示,與會各方一致同意將該行動計劃納入下階段東盟防務合作優先議程,這意味著中方提出的安全合作框架獲得區域內多數國家認可。
同日下午舉行的雙邊會談中,董軍與美國防務部門負責人的會面持續 45 分鐘,會談地點被安排在東盟秘書處臨時會議室,而非單獨的雙邊會談場地。
![]()
這種安排本身便傳遞出明確信號:中美安全議題的溝通需置于多邊框架下,避免單邊解讀空間。會談中,董軍明確提及 “美方應停止在南海的頻繁艦機抵近活動”,并拿出 2025 年以來美方艦機在南海的 127 次抵近數據,要求美方落實釜山會談中 “避免區域局勢升級” 的共識。
美方代表則回應稱將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但未對具體行動作出承諾,雙方的表態被完整記錄在東盟防長擴大會的公開簡報中。
![]()
軍事能力展示與戰略定力的雙重支撐
中方在推進多邊安全對話的同時,并未放松軍事能力的常態化展示,這種 “對話與實力并舉” 的姿態,成為防止美方鉆空子的重要支撐。
就在董軍防長出訪吉隆坡期間,中國海軍 055 型驅逐艦 “遵義” 號率領的艦艇編隊正在南海開展實彈演練,演練科目包含防空反導、對海突擊等實戰內容,國防部官網實時發布了演練現場的高清圖片,圖片中清晰可見艦艇發射的新型防空導彈精準命中靶標的畫面。
![]()
這種軍事行動與外交行動的協同并非偶然。2025 年上半年,中國第六代戰機技術驗證機已完成首飛,第三款六代機的試飛片段也通過官方渠道公布,無尾翼隱身設計、雙發動機布局等技術細節的公開,展現出中方在先進裝備領域的研發進度。
與此同時,H-20 隱身轟炸機的相關技術參數雖未完全披露,但美國情報部門在 2025 年威脅評估報告中明確將其列為 “改變戰略景觀的裝備”,承認中方已形成完整的 “核三位一體” 打擊能力。
![]()
這些實力展示并非針對特定事件,卻在中美會談后的關鍵節點形成戰略威懾,讓美方難以在安全議題上作出背離共識的舉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在軍民融合領域的進展,這一優勢成為戰略定力的重要來源。2025 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無人機、機器狗等前沿裝備已實現規模化商用,僅工業巡檢用無人機的年銷量便突破 10 萬臺,這種 “軍轉民、民促軍” 的良性循環,使得中方在軍事投入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
![]()
反觀美方,2025 財年導彈防御預算雖達 67 億美元,但軍工體系的壟斷問題日益凸顯,國會聽證會曾曝光美軍采購的普通襯套單價高達 9 萬美元,而同類產品中方批發價格不足 10 美元。這種效率差距讓美方在軍備博弈中面臨 “成本陷阱”,也削弱了其在安全議題上的議價能力。
結語
董軍防長在吉隆坡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表態,恰好概括了中方的整體策略:“對話是解決分歧的正道,實力是維護共識的基礎。”
![]()
這種將外交溝通與實力展示相結合的做法,在中美會談后的 24 小時內形成完整閉環,既落實了經貿緩和的共識,又通過多邊安全對話與軍事能力展示,壓縮了美方在安全議題上的模糊操作空間。
東盟國家學者評價稱,中方的行動邏輯清晰且連貫,避免了 “談而不做” 或 “做而不談” 的弊端,為大國間的議題銜接提供了新范式。
![]()
參考信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