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揚州西湖鎮(zhèn)曹莊的某處房地產工地上,工人們正在趕工期施工,在推倒一戶農戶自家壘砌的豬圈后,有人發(fā)現(xiàn)在一堆石料里混著些奇怪的磚頭。
因為附近一帶有不少老民房,這樣的磚塊大家之前也挖到過,工人們就當是些老舊的建筑材料,沒有在意。
但這次不一樣,隨著施工的進行,這些磚頭越挖越多,工人們擔心下方有什么建筑存在,為安全起見找來了工地上的負責人來查看。
工程隊的負責人發(fā)現(xiàn)這些磚石造型特別,年代久遠有點像是文物,于是讓大家先停工然后將情況上報。
殊不知接下來的發(fā)現(xiàn),會讓一個千年謎案真相大白。
![]()
工地驚現(xiàn)古墓
曹莊的一處工地似乎挖到了古墓?
得到這個消息后,考古學家們很快來到了現(xiàn)場,經過仔細勘測,確認下方存在兩座古墓,年代大約在隋末唐初。
因為施工已經將墓室上方挖壞,考古團隊在獲得批準后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
經過測量,一號墓室的規(guī)模不太大,屬于方形的磚室墓,通長不過25米,左右的耳室寬8米多,整體施工質量一般,甚至有些粗糙,似乎是短期內趕工完成。
這個規(guī)模的墓葬大概率埋的是哪個殷實人家或者是哪個小官員。
但考古隊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墓室使用的磚塊,與被發(fā)現(xiàn)的隋朝江都宮城的用磚是一樣的。
帶些許的疑惑,考古工作開始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而經過考古人員的挖掘和清理,出土的文物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
一號墓穴雖然不大,但被精心分隔成了五個部分,除了主墓室外,有著完整的耳室、甬道和墓道結構。
在主墓室,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4個鎏金銅鋪首,鋪首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常用的門飾,通常是獸首銜環(huán)的造型,寓意以此驅邪避災。
但這幾個鋪首很不尋常,不僅是通體鎏金,極其華貴。
尺寸也比一般的門飾鋪首大出一倍,獸面的直徑足有26cm,明顯不是普通官民可以使用的。
發(fā)現(xiàn)鎏金鋪首,就相當于推開了陵墓的大門,而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更多超出墓室規(guī)格的國寶級陪葬品被逐一發(fā)現(xiàn)。
在墓中的淤泥之下,十三環(huán)金鑲玉蹀躞帶露出了光澤,蹀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到隋唐時已經是很常見的一種“腰帶”。
![]()
通常蹀躞由13塊帶板相連而成,非常像現(xiàn)在的皮帶,這些板上還有小勾可以掛一些小物件,比如香囊、荷包等。
大多數(shù)的蹀躞帶都是用銅、鐵打造,高級點的用金、銀和犀,最高規(guī)制的才是用玉,這種鑲金的玉蹀躞更是稀世珍寶,上一條是在南北時期的孝武帝墓中發(fā)現(xiàn)的。
帝王級別的物品出現(xiàn)在這個普通的墓室中,這一條十三環(huán)金鑲玉蹀躞帶會不會是隋唐哪位皇帝給墓主人的賞賜呢?
還沒琢磨清楚這個問題,接著就在古墓的東、西兩側耳室中出土了大量陶俑,造型各異,特征明顯,個個都栩栩如生,工藝精湛。
陶俑有的身穿寬袖衣,下著曳地裳,是文官打扮;有的則身披鎧甲,姿態(tài)威嚴,正是武將和騎兵。
![]()
陪葬品展現(xiàn)的正是中國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陶俑則能反映墓主人生前的官職、功績和生活狀況,眼下這些陶俑非常像朝廷之上的文武百官。
敢用這些做為隨葬品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官員,至少是皇族或是皇帝本人。
可如果真是這樣顯貴的身份,那整個墓葬的規(guī)模又顯得很矛盾,要知道古代的喪葬禮制非常完善和嚴格,不符合身份的墓葬極少出現(xiàn),除非是發(fā)生了什么秘史。
為了盡快確認墓主人身份,大家四下尋找墓志銘,當找到那個關鍵的石灰?guī)r質的石塊后,有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但幸好右上方的刻字依舊完好。
![]()
可看清上面的內容后,眾人卻大驚失色,只見墓志銘首行清晰刻著:隨故煬帝墓志。
帶著疑惑和不可置信,大家繼續(xù)查看墓志銘,后面寫到隋煬帝駕崩時間為大業(yè)十四年,出葬地點是揚州的流珠堂···這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
這竟然是隋煬帝楊廣的墓葬?
這個寒酸的小墓室里安葬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隋煬帝!
發(fā)現(xiàn)一座帝王陵可是重大發(fā)現(xiàn),可眾人心里的疑云卻一點沒少。
如果眼下這個也是隋煬帝墓,那這就是國內第四個隋煬帝楊廣“陵墓”了···
![]()
真假陵墓之謎
做為隋文帝楊堅的二兒子,楊廣備受父親喜愛,又極其聰慧,楊堅剛當上開國皇帝后,13歲的楊廣就被封為晉王。
十年后,楊廣進封太尉,接著又去江南走馬上任做揚州總管,后來搭檔兄弟楊素平定叛亂,屢立功績。
仁壽四年的七月,隋文帝駕崩,楊廣登基號隋煬帝,改年號為大業(yè),可見他想要立下豐功偉績的野心。
楊廣即位不久就開始了幾項大工程,比如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他十分重視教育,提倡“君民建國,教學為先”并開創(chuàng)使用科舉制度選拔國家人才。
隋朝時期還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醫(yī)學院”-太醫(yī)署,還在國子監(jiān)中設立了“算學博士”等,對我國的經濟、文化和教育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但同時,楊廣的奢侈、暴虐和荒淫無度的性格問題,也為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為長治久安,他強化了“常平倉制度”,由中央出資修糧倉,然后從農戶那里強制征收糧食,做為饑荒時候的儲備。
雖然出發(fā)點很好,可手段極端且管理不當,申請開倉的流程十分繁瑣,從地方到朝廷批準耽誤很多時間,本來的“利民”就成了“害民”。
他還濫用民力營建東都洛陽,而去一趟揚州巡視,就要造眾多船只以供出行。
大業(yè)元年,楊廣首次巡幸,浩浩蕩蕩的船隊從洛口出發(fā),花費50天才集結完畢,場面極其壯觀,同時也極其勞民傷財。
“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惟在百姓苦樂”,縱使他功在千秋,但利不在當代,到隋朝末年已經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
終于,曾是楊廣部下之一的宇文化及發(fā)動兵變,在揚州縊死了這位50歲的隋煬帝。
據(jù)說因為失去民心,楊廣死后連個收尸的人都沒有,官兵只用門板當做棺材草草將其安葬在了揚州的流珠堂,之后又被遷到吳公臺之下。
隋朝滅亡后,唐高祖念及和楊氏家族的親緣,以帝王之禮重新將隋煬帝安葬在雷塘,隋煬帝的老婆蕭皇后也得以避開災禍,重返長安。
貞觀二十二年,蕭皇后病逝,唐太宗將其與隋煬帝合葬。
再次遷墓,但最后的陵墓地點沒有明確記載,隋煬帝究竟葬身何處眾說紛紜。
在曹莊這兩座古墓發(fā)現(xiàn)之前,國內已有三個地方被稱為楊廣之墓,一個在河南洛陽東宋鄉(xiāng),一個甚至遠在陜西咸陽。
![]()
但被普遍認為是隋煬帝陵墓的,還是在揚州槐泗鎮(zhèn)的“隋煬帝陵”。
這是清朝嘉慶年間一位叫阮元經的大學士的考證結果,根據(jù)歷史資料,楊廣即位前在揚州生活了11年,登基后還三次下?lián)P州巡幸。
揚州做為隋朝的陪都,這里有著不遜色于洛陽城的宮城,還修建有東城十宮,當時居住人口將近十萬,非常熱鬧繁榮。
念及在揚州的生活經歷,楊廣死后大概率會被安排埋葬在揚州,加上這里在古代屬于雷塘的范圍,阮元經便將這里的一處土墩考證為隋煬帝陵墓,出錢修建了祭臺和陵冢。
陵冢建成后,時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用隸書在墓碑上題下“隋煬帝陵”四個字,在之后很長時間,揚州槐泗鎮(zhèn)的這處陵墓都被認為是隋煬帝最后的安身之所。
![]()
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多次保護性修繕,“隋煬帝陵”成為了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還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歷史紀念遺跡。
如今,隨著曹莊古墓中墓志銘的發(fā)現(xiàn),槐泗鎮(zhèn)的那處更像是“偽墓”,但就是因為關鍵性的“隨故煬帝墓志”墓志銘,反而增加了人們的困惑。
當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用“隨”這個字做國號時,認為其“走之”這個偏旁有“奔走不安”的意思,于是去掉后用“隋”,即為隋朝。
有人質疑,在這塊墓志銘上卻依舊使用了“隨”字,連國號都寫錯了,而且隋朝的東西最后落款是唐朝的年號,在時間上出現(xiàn)了混亂。
再者,按照封建葬制,隋煬帝墓中出現(xiàn)的不該是墓志銘,而應該是金匱玉冊,這才是皇帝的“身份證明”,所以曹莊的“隋煬帝墓”難道不也是假的嗎?
![]()
確認身份
為什么落款寫的是唐朝貞觀年號?
只因為楊廣多次遷墓都是在唐朝年間發(fā)生的,那么墓志銘也極有可能是在此期間刻下,唐初的眾多碑銘也用的是“隨”字。
雖然不少疑問能夠得到解釋,但為了能搞清楚這里埋的是誰,考古團隊還需要找到更關鍵的證據(jù),盡快確認墓主人的身份。
2013年11月,考古隊聯(lián)合國家文物局勘察完了曹莊兩個主要墓葬,在一號墓中出土了眾多玉器、陶器和漆器等珍貴文物上百件,還有之前發(fā)現(xiàn)的國寶級十三環(huán)金鑲玉蹀躞帶、鎏金銅鋪首等國寶。
讓人振奮的是,經過精心的挖掘和清理,考古人員還在一號墓中發(fā)現(xiàn)了兩顆牙齒。
![]()
能在千年前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骸骨,即使只有兩顆牙也讓眾人十分驚喜,趕緊送去過鑒定,顯示牙齒主人年齡在50歲左右,為男性。
這和隋煬帝死亡年齡相吻合,加上墓志銘和那么多的高規(guī)格隨葬品,反復與文獻史料比對后,考古界的10多名權威專家認定,這里為隋煬帝楊廣的真正陵墓。
在二號墓中,考古隊發(fā)掘出一具女性骸骨,年齡大約在70歲,加上墓中發(fā)現(xiàn)的鳳冠,考古人員推測這正是后來病逝與隋煬帝合葬的蕭皇后。
一千多年的時光流逝,鳳冠有不少破損的地方,光是復原修復就用了三年的時間,鳳冠上華貴璀璨的十三花樹和水滴裝飾得以被世人所見。
![]()
除了鳳冠,蕭皇后的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最國寶級別的是完整的16件青銅編鐘和20件編罄。
這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首個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罄實物,對于我國的音樂歷史研究極其重要。
只是蕭皇后都尚有完整的骸骨,隋煬帝楊廣為何只剩下了兩顆牙?
根據(jù)墓葬中的文物特征和史料記載,考古學家們推測,楊廣至少經歷了四次遷墓,相比蕭皇后一次下葬,尸骨的損壞程度必然更高。
而且長江流域的酸性土壤并不利于尸骨保存,考古人員對能留存遺骨的預期很低,能找到隋煬帝的兩顆牙已經屬于意料之外的發(fā)現(xiàn)了。
就此,位于揚州西湖鎮(zhèn)曹莊的隋唐墓被確認為隋煬帝楊廣的真正墓葬,揚州槐泗鎮(zhèn)“隋煬帝陵”依舊保留,做為歷史紀念。
![]()
隋煬帝死后雖有眾多精美的陪葬品,但相比其他皇陵的氣派,有神道、石人和石馬,他的墓室僅僅二十多平,相當狹小。
可能因為是亡國之君,所以沒有按照最高規(guī)格下葬,但唐朝的統(tǒng)治者對這位前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安置,也算一種“仁”的體現(xiàn)。
隋朝做為前車之鑒,也給后來者唐朝不少警醒,初唐時期,唐太宗就在盡力減輕農民負擔,主張“藏富于民”。
![]()
為了不依賴農業(yè)稅,唐朝時還打通了絲綢之路的東邊線路,廣開商道,增加國家收入。
只可惜盛極必衰是永遠的自然規(guī)律,就如同當年的隋唐之富,唐朝之盛也在百年后逐漸衰落,成為下一個王朝的鋪墊。
任何的人和事放到時間的長河中都會無比渺小,這位“有大功無大德”的隋唐帝王,生平飽受爭議,是功是過,只由后人評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