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臺灣政壇因一句表態掀起巨浪,國民黨候任副主席蕭旭岑在一次采訪中明確宣稱“兩岸沒有國籍問題,只有戶籍問題”。
這番話打破了國民黨多年來在兩岸議題上的模糊姿態,讓持續炒作“臺獨”議題的民進黨陷入被動,而作為即將上任的國民黨核心領導層成員,蕭旭岑的表態絕非個人言論。
從鄭麗文的人事布局到民間交流的暗流涌動,這一立場轉變背后藏著許多信號,為何國民黨突然“硬氣”?這一轉變又將如何影響臺海局勢呢?
![]()
報道畫面
“戶籍論”戳破“臺獨”謊言
2025年8月11日,臺內政部門負責人劉世芳在采訪中拋出“兩岸互不隸屬”論調,不僅否認大陸戶籍合法性,還為封殺陸配擔任公職的政策辯護,這番言論被解讀為民進黨“臺獨”立場的公開延續。
彼時,擔任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的蕭旭岑立刻發起反擊,直指其言論違反臺灣地區法律,將臺灣推向危險境地,更直接亮明“兩岸只有戶籍問題”的核心觀點。
劉世芳的言論本就站不住腳,臺灣地區《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一條明確規定“國家統一前,規范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本質上承認兩岸同屬一國。
![]()
劉世芳
但諷刺的是,次日被追問言論是否“合憲”時,她愣神后改口稱“這邊是R.O.C,對面是P.R.C”,前后矛盾的說法暴露了“臺獨”論述的漏洞。
蕭旭岑的反擊則直擊要害,若按“互不隸屬”邏輯,民進黨當局為何不撤銷陸委會和海基會?這兩個機構的存在本身就是兩岸同屬一國的佐證。
這番表態讓“臺獨”分子陷入沉默,也讓外界看到國民黨立場的鮮明轉變,那就是不再回避核心問題,而是直接戳破“臺獨”謊言。
![]()
蕭旭岑
硬氣的底氣
蕭旭岑的“硬氣”并非政治作秀,而是源于數十年深耕兩岸事務的積累。
這位1974年出生的政治人物,早年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對兩岸關系的歷史脈絡有著扎實的學術積淀,為其后來的立場奠定了理論基礎。
步入政壇后,他從基層黨務起步,在臺北市黨部負責政策調研期間,長期深入民間傾聽訴求。
那些年,他見過臺南果農因兩岸經貿受阻而滯銷的無奈,聽過陸配因身份限制遭遇的不公,這些一線經歷讓他深刻理解兩岸交流對民生的重要性。
![]()
蕭旭岑
馬英九執政時期,蕭旭岑成為核心幕僚,深度參與ECFA后續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基層溝通機制。
2025年2月,他牽頭的基金會促成國乒名將馬龍以大學生身份赴臺交流,松山機場粉絲舉牌歡呼“馬龍學長好”的場景,成為兩岸民間互動的溫暖注腳。
從政策制定到民間交流,這些經歷讓他的立場既有理論支撐,又具實踐溫度,絕非空喊口號。
![]()
蕭旭岑
88%臺民眾盼溝通,“臺獨”失人心
“臺獨”勢力宣稱的“主流民意”早已被數據戳穿,2025年9月《聯合報》“兩岸關系年度大調查”顯示,88%的臺灣民眾希望維持兩岸溝通管道,46%支持加強經貿往來。
即便在民進黨支持者中,也有75%認同維持溝通,這一數據印證了蕭旭岑“臺灣主流民意歡迎大陸同胞”的判斷。
此外,民生現實更讓民眾看清“臺獨”危害,2025年臺灣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攀升至4.1%創15年新高,青年失業率更是高達20%,中小企業倒閉率同比激增42%。
![]()
臺灣民眾抗議
高雄港貨輪吞吐量因兩岸經貿受阻銳減三成,臺積電赴美設廠帶走核心技術,普通民眾承受著“抗中保臺”的經濟代價。
與之相對的是兩岸交流的民心所向,截至2025年,已有超35萬名陸配取得臺灣身份證,臺胞在大陸參保人數突破28萬,十萬臺青扎根粵港澳創業。
澎湖漁民遇險時被大陸海警救援,高雄漁會連署重啟兩岸農漁機制,這些具體場景都說明,兩岸民眾渴望的是交流合作而非對立。
![]()
兩岸一家親
國民黨變天,四位副主席鎖定“促統”路線
蕭旭岑的表態并非個人行為,而是鄭麗文主導下國民黨“去模糊化”的戰略布局。
2025年10月,鄭麗文在十天內敲定四位副主席,陣容分工明確,全部堅守“九二共識”,徹底終結了國民黨以往“想說不敢說”的扭捏姿態。
75歲的張榮恭是連戰“破冰之旅”的核心操盤手,主掌兩岸政策溝通,憑借數十年人脈搭建對話橋梁。
![]()
鄭麗文
78歲的季麟連身為二級上將,執掌由17萬退役軍公教人員組成的黃復興黨部,為國民黨穩住核心票倉,他曾走訪黃埔軍校舊址,認同兩岸歷史聯結。
76歲的李乾龍從基層市長做起,擅長黨務統籌,曾帶臺胞參加公祭伏羲儀式,強化兩岸文化認同,而51歲的蕭旭岑則以中生代代表身份負責公關與對外交流,成為敢發聲的“先鋒”。
這種“經驗派+中生代”的組合,既保留了兩岸事務的專業積累,又注入了敢闖敢言的新活力。
四位副主席的一致立場表明,國民黨或已放棄“模糊路線”,將“一個中國”原則落到了人事布局的實處。
![]()
鄭麗文
結語
蕭旭岑近期在天津出席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時,特別勉勵臺灣青年“多來大陸看看”,強調“中華民族的未來要靠兩岸青年合作共榮”。
這番話跳出了單純的政治表態,從代際傳承的角度勾勒了兩岸關系的未來。
從馬龍赴臺引發的青年熱潮,到津臺會上的合作簽約,從88%民眾盼溝通的民調,到國民黨明確的立場轉變,這些細節都指向一個結論,即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交流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臺獨”分子或許還在負隅頑抗,但歷史潮流從不會偏向分裂者。
當國民黨不再模糊、當青年開始攜手、當民生需求壓倒政治操弄,兩岸團圓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信息來源:看臺海 2025-08-18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