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來自7000年前的“謎之微笑”。在蔣家遺址灰坑中發現的陶塑人面,直徑13厘米的小小一件,它曾經有什么用途?傳達著怎樣的信息?它是聚落先民的肖像、祭司的臉龐、訪客的留影,還是純粹的想象?陜西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近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渭南市沋河流域,發現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重要聚落遺址,為探討廟底溝文化的起源、聚落形態以及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線索、新材料。
![]()
6個封閉性院落,被一條人工堆筑的南北向長壟串聯起來,就像一串糖葫蘆,將良渚遺址群的水庫區和生活區分隔開。在良渚古城,考古人員時隔38年重回曾經出土了“玉琮王”的反山王陵,最新研究,把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起源從春秋戰國往前推到良渚時期。
![]()
在山東廣饒,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傅家遺址也持續吸引著考古學家的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初次發現,到20世紀90年代的考古發掘,再到2025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最新研究,這是一場跨越四十年的考古接力。隨著古DNA分析結果公布,傅家遺址被確認為首個史前母系氏族社會遺址。《考古紀》深入探秘。
![]()
女性,一直是中國人物畫中的重要母題。從神壇到世俗,從宮廷到民間,千百年來的女性之美,定格在了《仕女圖》中。《集古錄》聚焦明代杜堇的《仕女圖》,畫中106位古代仕女風姿綽約,儼然一部古代“宮廷女子圖鑒”。
看看新聞記者: 王崢 毛睿 李柏林
編輯: 嚴相莉 楊沁雨
責編: 嚴相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