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陜西頻道
人民網西安11月5日電 (記者鄒星)11月5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今年5月至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張家坡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古代遺跡566處,其中,戰國墓葬309座、車馬坑1座;唐代墓葬214座;還有少量漢代、隋代、宋代、清代墓葬和灰坑。
張家坡墓地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十里鋪街道張家坡村東,東距浐河約1.2千米,西距韓森寨戰國秦陵約2.2千米。該墓地出土器物1169件(組),以陶器為主,器型主要有鬲、罐、壺、盆、俑等。
![]()
張家坡墓地遺跡平面分布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戰國墓葬以東西向豎穴土坑墓為主,占比95%以上。從墓葬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組合來看,墓主多為秦人。陪葬品形制和組合與任家咀墓地第四期極為相似,年代主體應為戰國中期,有個別墓葬年代可到戰國早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地中還分布有25座積石墓,這些墓葬的墓向、葬式、隨葬品均與其他墓葬無異,但在生土二層臺上或墓底放置大量河卵石。這種積石現象在浐河流域戰國秦墓中多有發現,如此集中出現還屬首次。
![]()
M68墓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唐代墓葬以南北向斜坡墓道洞室墓為主,占比98%以上。其中,M144為一座東西向斜坡墓道磚室墓。基址中出土一塊刻有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不空法師譯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石碑,為西安地區首次發現。從營建過程、墓葬形制、塔基尺寸及出土刻經碑等方面來看,M144與河南登封法王寺二號塔地宮十分相似,應為一座唐代塔墓。
![]()
M144墓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張家坡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時代跨度大,是研究西安東郊地區戰國至清代社會生活的重要考古資料。其中,戰國積石墓和唐代塔墓尤為引人注目。
![]()
張家坡墓地出土的器物組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浐河流域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戰國時期積石墓僅有零星發現,而像張家坡墓地這樣集中出現的情況尚屬首次。目前考古研究表明,由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時期流行積石墓的葬俗。本次發掘的積石墓,在形制上與中山國靈壽城、行唐故郡周邊同時期的積石墓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墓主可能為鮮虞或白狄族(后)裔。
![]()
M144出土刻經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張家坡墓地積石墓墓主在葬俗上采用了秦人特色的西首、屈肢葬式,并隨葬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器物。這一現象或反映出這些少數族裔長期生活在秦地,受秦文化影響逐漸產生了文化認同。墓中保留積石的做法,則可視為他們對本族先祖文化傳統的一種延續與精神寄托。這批戰國積石墓,為研究秦人人群構成、文化認同等問題提供了寶貴材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