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鄭燮《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六條屏
紙本 立軸 170.5X42cmX6
款識: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毋忽。乾隆十五年夏四月望前二日,圍屏盡畢,酒興未衰,在座諸公又促余錄古文一篇,于濰縣官署。時年六十有四。
鈐印:「板橋」、「丙辰進士」
![]()
![]()
![]()
![]()
![]()
![]()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精詩文書畫,尤以「蘭竹石」畫聞名,書法以行草、隸書最具特色。他主張「我書意造本無法」,形成「板橋書風」——縱逸不羈、奇崛蒼勁。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原是陶淵明的名篇之一,記述隱居生活與理想人格,充滿「歸隱之志、超然之趣」。鄭燮取其為書,實乃文人心境的映照。
![]()
六條屏即每屏一聯,組成整套。條屏形式常供陳設於廳堂、書齋。以板橋特有的行隸書體,自由奔放而不失法度,濃淡相間,頓挫分明。板橋的書法特色字形多取欹側之姿,或長或扁,大小錯落,極富變化。中宮收緊,外向伸展,氣勢開張。筆畫厚實有力,時而枯筆,時而濕潤,墨韻豐富。起筆常帶逆鋒,轉折果決,收筆斷而不僵。其章法行氣跌宕起伏,疏密開合,猶如音樂的節奏。留白靈動,六屏互相呼應,整體上既統一又多變。
鄭燮書寫陶潛〈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既表達對隱逸高士的神往,也寄寓自己仕途坎坷後的出世之心。書法風格奔放中帶蒼勁,正與陶文之「超然物外」相契合。陶文清曠高潔,鄭字奇崛蒼茫,交融出「古淡而奇」的意境。為文與書巧妙相合的典範。
![]()
![]()
此作展現了鄭燮「板橋書風」的成熟面貌,兼具文人氣質與藝術創造力。其六條屏形式,使觀者宛如在空間中逐步「讀字入境」,體驗文人書齋之趣。它不僅是書法作品,也是詩文、人格、藝術三位一體的體現。
鄭燮行書〈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六屏,以奔放蒼勁的筆墨,演繹陶淵明的清高文字。作品在書法上奇崛多變、氣韻生動,在精神上寄託了鄭燮對「出仕與歸隱」的矛盾心境,最終呈現一種高潔灑脫的文人境界。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