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李女士在回門宴上沒有播放婚禮視頻,而是選擇播放父母三十四年前的錄像帶,這段錄像記錄了李女士父母的珍貴回憶,讓賓客們感受到跨越時光的溫情。
![]()
技術讓舊時光重現,人們看到的不是過去歲月,而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
那天在太原的酒席上,大伙兒都沒看新娘,眼睛都盯在電視上,李女士悄悄把父母1991年的婚禮錄像翻了出來,那盤錄像是她媽媽當年用黑匣子錄像機拍的,現在這種機器早就沒人用了,李女士找了一個專門修老設備的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把畫面轉出來,雖然花的錢比普通數碼轉換多不少,但李女士覺得挺值。
![]()
這盤錄像帶能夠播放出來,確實很偶然,李女士的媽媽從九十年代起就喜歡拍東西,孩子出生、過年吃飯、親戚串門,全都錄下來,她不發朋友圈,也不剪輯配樂,就是單純想“留給以后看”,現在年輕人很少這樣做,大家手機里存著很多照片,但大多隨手就刪掉,中國音像協會去年的報告提到,七成八零后家里連老式錄像機都沒有,八成磁帶已經放不出聲音,李家這盤帶子能保存下來,全靠運氣。
![]()
視頻一開始播放,現場氣氛就熱鬧起來,來的客人里面大概有八成是當年參加過那場婚禮的人,很多人已經三十多年沒有見面,有人指著畫面喊那是年輕時候的自己,那時候頭發還很茂密,也有人認出背景里的老禮堂,說那個地方早就拆掉了,沒有人留意新人穿了什么衣服說了什么話,所有人都在找自己從前的樣子,這件事后來上了新聞,和抖音上那些用老照片喚醒回憶的活動正好呼應,很多年輕人其實都想看看父母年輕時長什么模樣,只是大部分人沒有這樣的機會。
李女士媽媽拍攝這些畫面,并不是為了展示給外人看,她沒有想過這些片段會被公開播放,她只是覺得日子過得很快,需要留下一些真實的東西,現在的婚禮視頻大多采用快速剪輯和背景音樂,只要節奏合適就算完成,而李女士媽媽錄下的鏡頭晃動、聲音嘈雜、衣著樸素,反而讓人感到一種真切,你看著那些孩子摔倒、哭鬧、吃飯的場景,會覺得那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刻意表演。
![]()
這件事突然火起來,背后藏著一個沒人提起的問題:人們怎么保存自己的記憶,到2025年,全國還能處理VHS錄像帶的地方只剩下不到五十家,其中一半集中在大城市,李女士需要把錄像帶寄到外地去修復,過程中總擔心會丟失或者損壞,沒有官方機構負責這件事,也沒有公益項目幫助普通人完成轉錄,大家忽然意識到,原來我們連自己的歷史都留不住,技術跑得太快,人卻跟不上。
現在想想,其實每個人都該給自己留點“笨東西”,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是為了以后自己能回頭看看,科技再發達,也代替不了你親手按下的錄像鍵,那些模糊的畫面、嘈雜的聲音、晃動的鏡頭,才是你真正活過的痕跡,別人能修復帶子,卻修不了你當時的感受,李女士放出來的,不只是婚禮,而是時間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