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在中國當代山水畫壇,張捷以其深植傳統又獨具一格的藝術表達,成為新浙派山水的核心代表與推動者。他的創作始終游走于筆墨傳承與時代創新之間,既守持著文人畫的精神內核,又以敏銳的當代感知重構山水意境,在尺幅之間鋪展出入古出新的藝術天地,為傳統山水畫的當代轉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本。
![]()
張捷《松泉月痕》 180cmx98cm 紙本水墨 2025 年
張捷的筆墨功夫,是其藝術立足的根基。他深耕傳統,對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黃公望的清逸空靈,以及浙派先賢的筆墨精神均有深刻體悟與吸納。其用筆兼具“骨力”與“韻致”,中鋒行筆沉穩遒勁,轉折提按間盡顯書寫性,如披麻皴的層層疊加,既得山石肌理之質,又含筆墨流動之氣;用墨則枯濕濃淡并施,積墨不滯,破墨靈動,在黑白灰的層次變幻中,賦予山水氤氳朦朧的質感與呼吸感。這種筆墨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刻,而是經過自我消化后的創造性轉化——他將書法的筆法融入畫中,使線條兼具筋骨與彈性,既保持了傳統筆墨的審美基因,又注入了當代人的生命節奏,形成“蒼潤相生、剛柔相濟”的筆墨語言。
![]()
張捷《微光》紙本水墨 200厘米 600厘米 2021年
意境營造是張捷山水畫的靈魂所在。他的作品從不滿足于對自然山水的客觀描摹,而是追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文人畫境界,將自然之景轉化為“心象之境”。畫面中,遠山含黛,近水潺潺,亭臺隱現,林木蔥蘢,看似尋常的山水元素,在他的排布下形成了虛實相生、動靜相宜的空間節奏。留白的巧妙運用,讓畫面生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空靈之氣;而山間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又都承載著細膩的情感溫度,仿佛是畫家精神世界的投射。這種意境,既有傳統文人畫“逸”“淡”“遠”的審美追求,又暗含著當代人對寧靜致遠生活的向往,在喧囂的時代中構建出一片可供心靈棲居的精神家園,實現了“可觀、可游、可居”的古典審美理想與當代精神需求的同頻共振。
![]()
張捷《赤壁夜泊》紙本水墨 180厘米x385厘米 2018年
更為可貴的是,張捷的創作始終保持著對時代的回應與對藝術語言的革新。他不囿于傳統山水的程式化表達,而是在深入觀察自然與體悟生活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形式語言的當代性。在構圖上,他時而采用全景式鋪陳,展現山水的雄渾壯闊;時而以局部特寫切入,捕捉山石草木的精微之美,打破了傳統山水的固定范式;在色彩運用上,他多以水墨為主調,偶爾輔以淡彩,既保持了水墨山水的純粹性,又為畫面增添了溫潤雅致的視覺效果,避免了傳統水墨的沉悶。這種革新并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前提下,對山水精神的當代詮釋——他將現代審美中的簡潔、張力與傳統文人畫的意蘊、內涵相融合,使作品既具古典氣息,又不失時代活力,讓傳統山水畫在當代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張捷 《云斷蒼崖呼山月》 紙本水墨430x1260厘米 2023年
張捷的山水畫,是筆墨與心靈的對話,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他以扎實的傳統功底為基石,以敏銳的藝術感知為羽翼,在山水創作中既守住了文人畫的人文情懷,又開拓了當代山水的審美疆域。他的作品告訴我們,傳統不是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滋養創作的土壤;真正的藝術創新,必然是在深刻理解傳統精神后的順勢而為。在文化自信日益彰顯的今天,張捷的創作無疑為當代藝術家如何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深刻啟示——唯有扎根傳統、觀照時代、堅守本心,方能在藝術之路上行穩致遠,為中國美術的發展書寫出兼具深度與溫度的篇章。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
張捷《古松賦》 縱185厘米 橫98厘米 紙本水墨 2025年
![]()
張捷《林泉高致》紙本水墨 350x142厘米 2017年
![]()
張捷《寒巖積素》紙本水墨 138.5厘米x69厘米 2018年
![]()
張捷主創 團隊合作 《夢游天姥吟留別》紙本水墨 463cmx1414cm 2020年
![]()
張捷《大龍湫》47.6厘米x70.5厘米 紙本水墨 2014年
![]()
張捷《瀟湘水云》紙本水墨 46厘米x69.5厘米 2017年
畫家簡介
![]()
張捷,1963年出生于浙江臺州,1989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先后攻讀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獲美術學博士學位。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學學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新美術》雜志編委、中國古代書畫傳習研究所所長、中國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原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文旅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專家。
著有《反躬修己——論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家的自律性》《傳統山水畫》《中國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研究》《看山覺行》等,主編《中國歷代繪畫流派大系》《歷代名畫錄·扇畫山水》《中國美術學院藏古代繪畫選集》《諸樂三集·文獻卷》等30余部,出版個人作品集、教材50余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