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起“紅車”,仿佛已是一段消失已久的歷史。而那段逐漸模糊的過往,以及背后的故事,不知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半個多世紀前,一群可敬的青島人,服從國家援建任務,來到了荒涼的臨沂西郊,在艱苦的條件下,做出了巨大犧牲與無私奉獻,歷史不應忘記他們。
“紅車”,就是曾經的青島紅旗車輛廠,它的原址在四方區廣昌路18號,當時歸青島二輕局管理。
![]()
紅旗車輛廠當時生產的產品,主要是支援農業急需的手推獨輪車和地排車的車圈、車輪、幅條、幅條帽等。
![]()
手推獨輪車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不僅能載人,還可以承擔重物,曾在農業的生產和家庭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個年代,我國農業還很落后,獨輪推車是農業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作為生產廠家,更是支農的緊俏產品。
![]()
廣昌路上,曾經的紅旗車輛廠早已是舊跡難尋。
![]()
一座樓體的墻面上,寫著廣昌路18號,卻無法找尋到過往的歷史。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從1964年開始,我國在全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西南的川、貴、云和西北的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當時的臨沂地區被確定為山東省的“小三線”。
由于紅旗車輛廠生產支農產品,二輕系統決定對紅旗車輛廠進行整體遷至臨沂。1971年4月5日,青島市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批準青島紅旗車輛廠搬遷臨沂。上級的安排就是命令,紅旗車輛廠陸續開始整體向小三線的臨沂搬遷,398名職工奔赴內地參加建設。
![]()
山東臨沂車輛廠舊影
蓋廠房,再搬家,一些職工連家屬都搬到了臨沂。新廠址位于離臨沂城有十幾里的西郊,隸屬當時的臨沂縣工業局,工廠也被更名為了山東省臨沂車輛廠。但許多人一直還是習慣叫“紅車”。
![]()
80年代,臨沂車輛廠生產的農用機動三輪車廣告。
![]()
20世紀80年代末,臨沂車輛廠農用運輸車使用說明書。
工廠投產后,產品供不應求,當時廠長兼書記是孫學安。從成立以來,車輛廠一直專注于農機產品生產,在臨沂算是效益很好的企業了。據公眾號里臨沂的熱心讀者介紹,搬遷到臨沂的紅旗車輛車,在臨沂城西郊,和青鋼臨沂分廠在一條路上,因為青島工廠及工人的到來,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那一片還有小香港之說。
![]()
20世紀80年代的臨沂車輛廠
臨沂車輛廠主要生產的農用機動三輪車、力車全輪及各種鋼球也都是質量過硬,農用機動三輪車、力車全輪,被評為省優質產品。鋼球被定為出口產品,列入國家出口產品企業名錄,遠銷西歐、東南亞、港澳地區。1988年,該廠完成產值2400萬元,利稅150萬元,連年獲地市級先進企業,并被授予省級先進企業。
![]()
遷址臨沂,更名臨沂車輛廠后,該廠還在青島原廠址設了一個辦事處,地址是四方區廣昌路7號。這個地址就是曾經的青島鋼木家具廠,后來這一片建起了昌盛花園小區。
![]()
廣昌路7號與廣昌路18號隔街相對,我在這條路上來回走了兩趟,結果一無所獲。如今,與曾經的紅旗車輛廠有關的歷史,真的已然是無影無蹤了。
![]()
改革開放后,農業機械的發展突飛猛進,獨輪手推車這種簡單而又堅固的工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它所承載的故事與回憶,卻深深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
1989年,臨沂車輛廠遷廠二十年紀念文集。
臨沂車輛廠更名和平機械廠,后來也破產了。曾輝煌一時的“紅車”,和平三輪車,也成為了歷史。曾經援建臨沂的青島紅旗車輛廠,據企業的老工人回憶,有的調回青島或退休后返回了青島,也有的在當地扎了根。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遷,當年的三線建設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往日的輝煌已經成為塵封的歷史。如今,青島紅旗車輛廠也已是鮮有人知,但歷史的長河卻給了一代人永不磨滅的記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