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杏果種皮和果肉中含有致敏成分。
![]()
秋天,銀杏樹枝頭掛滿銀杏果。
![]()
街邊掉落的銀杏果。
寒露過后,隨著銀杏葉逐漸由綠轉黃,成都許多公園的地上、道路邊經(jīng)常掉落圓圓的銀杏果,俗稱白果。每年這個時候,都有不少人撿拾銀杏果食用。
不過,食用街邊的銀杏果安全嗎?10月25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咨詢了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簡稱成都市公園城市局)園林綠化工作人員,他們提醒,城市綠化帶樹木未進行可食用標準檢測,不建議撿拾這樣的銀杏果食用。
1
路邊掉落銀杏果或打過農(nóng)藥
銀杏果,又名白果。《本草綱目》記載“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具有養(yǎng)生功效。“每到秋季,不少人會撿拾路邊的銀杏果,也有不少人咨詢我們街邊掉落的銀杏果是否可以食用。我們建議市民不要撿拾,食用銀杏要前往市場進行采購。”成都市公園城市局綠化處相關工作人員對此進行了解釋,銀杏果要食用,必須達到一定食用標準。但道路邊的銀杏樹作為城市景觀綠化樹木,為了確保生態(tài)景觀價值,會進行病蟲害防治,使用農(nóng)藥。“可能大家撿的果子和葉子,前段時間剛打了農(nóng)藥。”
同時,綠化樹木生長在城市建設用地上,土壤可能受到擾動。“種植綠化樹木,通常是不會對土壤進行可食用標準檢測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很多物質通過土壤吸收,如果沒有對土壤進行可食用標準檢測,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可能會超過食用標準,植物的花果葉因而也會超過食用標準。“市場上售出的食物是生長在農(nóng)業(yè)用地上的,在質量安全上有保證。”該工作人員說。
未經(jīng)處理的銀杏果含有較多銀杏酸,含量可達每公斤20毫克。這類物質具有明確的致敏性、細胞毒性和免疫毒性。此外,銀杏果仁和胚芽中還含有氰化物(一種劇毒物質)和類似生物堿的毒物。
銀杏果種皮和果肉中還含有致敏成分,若剝殼時汁液沾到手上,容易引發(fā)接觸性皮炎,輕則手發(fā)紅、發(fā)癢,重則起水皰、刺痛。
銀杏果黃色的核心部分即果仁中含有氫氰酸、銀杏酸、杏毒素、致敏蛋白等毒性成分,若食用不當或過量食用,有可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
銀杏果胚芽中含銀杏酸、氫氰酸,是銀杏果中毒性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尤以綠色的胚芽毒性最強。
如果要吃銀杏果,首先要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其次,一定不能生吃,要按照規(guī)范去除有毒部位,再通過加熱、蒸、炒等方式降低毒性。過量食用銀杏果或食用方法不當,會引起嘔吐、腹瀉、抽搐,甚至呼吸困難等中毒現(xiàn)象。
2
不是所有銀杏樹都會結果實
有細心的市民發(fā)現(xiàn),有的銀杏樹會結果,有的不結果,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銀杏雌雄異株。銀杏樹一般4月開花,到了10月,雌株上可以看見一條條細長的果梗帶著一個個小圓球垂掛樹梢,小圓球的肉質外皮呈淺黃色,還覆蓋了一層白粉,在枝葉中十分醒目,所以銀杏俗稱白果樹。
銀杏屬于裸子植物。所謂裸子植物就是開花沒有花冠,前期胚珠沒有子房壁保護,后期種子沒有果皮包被直接裸露可觀的植物。所以,我們看到的“白果”其實是銀杏的種子。
“銀杏雌雄異株,雄株銀杏不能結果,而雌株可以,因此并不是所有銀杏樹都有果子。”此外,該工作人員介紹,有些路邊銀杏樹下常鋪滿銀杏果,其中部分已被行人踩扁,這些果肉會散發(fā)出難聞的異味,讓過往路人避之不及。“其實,成熟前的白果呈青綠色,而成熟后不僅會變顏色,還會產(chǎn)生臭味,這都是成熟白果的外種皮產(chǎn)生的物質,是一種混合了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物質的氣味。”
該工作人員表示,雖然人類覺得這樣的氣味不好聞,但在紅胸松鼠、灰松鼠和果子貍等動物看來,這就是“開飯”的信號。畢竟,銀杏種子里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大自然里這種看似矛盾的供需搭配,還藏著幾分巧妙的平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于婷 綜合報道 圖據(jù)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