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趟亞洲行,第一站就扎到了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東盟峰會。按美國媒體的說法,這趟行程那叫一個 “成果滿滿”—— 又是撮合柬埔寨和泰國簽了 “和平協議”,讓兩國承諾把邊境的重型武器撤走,還一起搞聯合排雷;又是拉著越南、泰國、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的官員聊貿易合作,話里話外都在暗示:你看,東盟國家更愿意跟著美國走。
結果呢?美方怕是壓根沒料到,特朗普的專機剛飛離吉隆坡,東盟國家就 “變了臉”。不少國家的領導人根本沒走,反而留在會場接著開會,主題直接奔著 “怎么扛住貿易保護主義” 去了。更關鍵的是,他們還火速把中國、印度、日本等六個關鍵伙伴請了過來,時隔五年又開起了 RCEP 峰會。要知道,RCEP 可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覆蓋 20 億人口,占了全球 30% 的 GDP,它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世界經濟的走向。
這還不算完,RCEP 峰會結束的第二天,東盟又馬不停蹄地跟中國開了第二場會。會上,馬來西亞直接代表東盟,和中方正式簽下了中國 — 東盟自貿區 3.0 升級版的議定書。這份協議可不是隨便湊的,雙方前前后后談了三年 —— 從 2022 年 11 月啟動談判,到 2025 年 5 月才把所有細節敲定,比之前的 1.0、2.0 版本多覆蓋了整整九個領域。接下來只要雙方走完國內的核準程序,這份協議就能正式生效了。
![]()
其實在現在的局勢下,這兩場會的意義遠不止簽個協議這么簡單。RCEP 時隔五年重啟峰會,本身就是對特朗普關稅大棒的明確回應:東盟可不想被美國的單邊規則綁死,而是要靠多邊合作給自己搭個 “防護盾”。峰會期間,各國領導人聊的全是實在事,每一條都沖著抗衡保護主義去的。
而第二天簽的自貿區 3.0 升級版,更是把這份 “防護盾” 焊得更牢了。比起以前只盯著減稅的舊版本,3.0 版簡直是全方位升級,而且每一點都精準對著特朗普的關稅破局。
舉個最直白的例子:越南的服裝廠用中國的布料、泰國的拉鏈做成牛仔褲,以前美國會說 “布料是中國的,不算越南原產”,照樣加高額關稅。但 3.0 版用了 “原產地累積規則”—— 把中國、泰國、越南的加工環節全算在一起,只要區域內的成分夠 40%,就算是東盟原產,能直接享受低關稅甚至零關稅。這么一來,特朗普想靠關稅逼東盟和中國脫鉤?根本行不通,脫鉤就是斷自己的財路。
東盟之所以這么做,核心就一個: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在中美之間守住自己的主動權。
你看,東盟對美出口占 22%,但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更是近七成中間品的來源地。要是沒有中國的芯片、布料、機械零件,東盟的工廠根本開不了工,更別說對美出口了。就說今年年初,中國從東盟進口就達到了四千多億元,比美國市場的吸納能力還強。所以東盟一邊跟美國談生意,一邊趕緊跟中國升級自貿區,就是想確保:不管美國加不加稅,自己的工廠能開工,貨物有地方賣。
![]()
特朗普這次來東盟,表面上是談貿易,暗地里其實是想把東盟變成 “反華前哨”。比如撮合柬泰和談,說白了就是想強化美國在東南亞的安全話語權。但東盟心里門兒清,他們等特朗普一走就開 RCEP 峰會、簽自貿區 3.0 版,就是要告訴中美:我們有自己的規則,不會跟著你們任何一方的節奏走,區域里的事,得東盟國家自己說了算。
而且東盟內部的差距本來就大,新加坡發展得靠前,緬甸這些國家經濟卻比較落后,柬埔寨、老撾甚至連基本的工業設施都不全。所以中國和東盟在 3.0 版里,專門加了經濟技術合作、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條款。這么一來,東盟內部的矛盾少了,凝聚力強了,在中美之間說話腰桿也更硬了。
說到底,特朗普前腳走,東盟后腳就跟中國簽協議,根本不是東盟 “翻臉快”,而是早就算好的戰略選擇。他們心里清楚得很:美國給的是 “面子”,中國給的是 “里子”;美國要的是 “控制”,但東盟要的是 “自主”。
所以盡快開 RCEP 峰會、簽自貿區 3.0 版,就是東盟給自己搭的安全網。不管外面的關稅大棒怎么揮,只要區域內和中國的合作夠深、市場夠大,就能穩穩守住發展的基本盤。
要不要我把文中提到的 “中國 — 東盟自貿區 3.0 版核心優勢” 整理成一份更清晰的對照表,方便你快速 get 關鍵信息?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