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門散步,冷風一吹就覺得胸口發緊;夜里翻身時,膝蓋疼得忍不住皺眉;小區里常有老人因流感咳嗽不止,甚至引發肺部感染住院……隨著近期氣溫“斷崖式”下跌,這些熟悉的場景成了不少老年人的“煩心事”。低溫不只是帶來“凍感”,還正在悄悄放大心腦血管、呼吸道、關節的健康隱患,甚至誘發急癥。秋冬降溫,老年人要如何預防這些疾病?記者采訪相關專家給出防護建議。
血管“怕冷”要“護心”
冠心病作為中老年群體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每年氣溫驟降,因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急癥入院的患者數量都會顯著增加。
為什么心臟最怕“換季”?“天氣變冷,身體為了減少熱量散失,表面的血管就會收縮,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心臟這個‘水泵’往外射血的阻力增大,從而負擔加重。”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周力介紹,冷空氣刺激還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心肌本身的耗氧量也隨之增加。此外,寒冷天氣時血液相對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
專家表示,老年人在降溫天氣要注意保暖,經歷氣溫變化場景時,要讓身體有適應的過程,比如清晨醒后在床上活動下手腳,坐一會兒再起身。在降溫的天氣中,冠心病患者可以將戶外運動轉為室內運動,或者在氣溫回升的上午進行鍛煉。
此外,天冷時建議不喝烈酒,不吃過燙、油膩的食物,“這些‘暖身’誤區會增加心臟負擔。”周力介紹,冠心病患者要用科學的方法做好防護,保持愉快的情緒,更要定時、規律服藥,如感不適要及時就醫。
流感季接種疫苗是“硬防線”
秋冬季是流感高發季,傳染性強,不僅可能導致高燒、咳嗽、全身酸痛,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肺炎、心肌炎等危險并發癥。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在我國,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流感容易誘發和加重慢性病癥狀,并易導致肺炎、心肌炎、支氣管哮喘等并發癥,甚至造成死亡。
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預防所副所長張朱佳子介紹,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其嚴重并發癥的最有效手段,抗生素不能預防或治療流感,一些抗病毒藥也只能部分緩解癥狀。
張朱佳子說:“老年人免疫力相對較低,常伴有慢性基礎性疾病,感染后發生重癥和死亡的風險顯著高于其他人群,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流感相關疾病嚴重程度和住院率。”。
許多人擔心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是否能接種流感疫苗,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所專家表示,如果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目前病情控制良好,而且沒有其他接種禁忌,可以接種流感疫苗。
關節“變脆”怕摔倒?注意精準“護骨”
老年人的關節面臨軟骨磨損、滑膜退化、肌肉力量減弱等自然老化問題,而氣溫降低會進一步放大這些隱患。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林劍浩介紹道,低溫讓血液循環“減速”、肌肉彈性“下降”、炎癥反應更“敏感”。
“低溫使血管收縮,骨骼及周圍組織供血減少,營養供應不足,骨骼韌性下降,易出現疼痛或損傷。”林劍浩表示,低溫使肌肉緊繃、柔韌性變差,而肌肉作為關節的保護組織,彈性不足會導致關節穩定性減弱,日常活動中更易發生損傷。如果是已有骨關節炎的人群,寒冷刺激會直接加重滑膜炎癥,讓關節疼痛、腫脹的癥狀更嚴重。
降低秋冬骨科疾病的發生率,要做好“精準護骨”。“保暖不是裹得越厚越好,而是要重點保護好腰、膝、頸等易受涼部位。”林劍浩表示,比如膝關節缺乏豐富的肌肉和脂肪包裹,是人體最易受涼的部位之一,老年人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膝,既不能太松起不到保暖作用,也不能過緊壓迫血管。同時,要科學運動,堅持“熱身充分、強度適中”,出門前可以在家中做5-10分鐘熱身,讓肌肉和關節“熱起來”,避免突然運動導致拉傷。專家提示,老年人還要多吃牛奶、豆制品等高鈣、高蛋白食物,并適量補充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俠克、余佩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