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臣談教育核心關切:以心理守護為基,護航學生健康成長
“評價一個學生的成長,不能只盯著成績單上的數字,更要看見他們眉宇間的狀態——是舒展的還是緊繃的,是自信的還是怯懦的。心理的健康,才是支撐學生走得穩、走得遠的‘隱形基石’。”近日,在一場教育主題交流活動中,楊昊臣圍繞“注重學生心理”展開深度分享,結合觀察與思考,剖析當下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與守護路徑,引發廣泛共鳴。
在楊昊臣看來,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學生面臨的成長壓力早已超越傳統認知——課堂上的學業競爭、課后的興趣班負荷、社交媒體環境下的人際比較,甚至家庭氛圍中的隱性期待,都可能成為壓在學生心理上的“細碎重量”。“我曾遇到過一位初中生,因為連續兩次月考成績下滑,每天背著書包出門前都要反復檢查好幾遍作業,晚上甚至會偷偷躲在房間里哭。家長一開始以為是孩子‘不夠努力’,直到后來才發現,孩子是怕自己‘讓家人失望’而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否定。”他舉例說道,類似的情況并非個例,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波動不會直接表現為“叛逆”或“厭學”,而是藏在“沉默寡言”“做事拖延”“情緒敏感”等細微變化里,若不能及時察覺并疏導,很可能從“暫時的情緒困擾”演變為“長期的心理負擔”,甚至影響性格養成與人生選擇。
他進一步指出,“注重學生心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到教育環節的每一個細節中,尤其要避免兩種誤區:一是將“心理關注”等同于“問題干預”,認為只有學生出現明顯心理問題時才需要重視;二是用“成年人的視角”代替“學生的感受”,用“你應該怎樣”的說教取代“我理解你”的傾聽。“真正的心理守護,應該是‘提前預防’而非‘事后補救’。比如老師在課堂上多一句‘沒關系,再試試’的鼓勵,家長在飯桌上少一句‘別人都比你強’的比較,都能為學生營造更寬松的心理環境。”楊昊臣提到,他曾建議身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多做“傾聽者”而非“評判者”——當學生分享煩惱時,先放下“解決問題”的迫切,先認真說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這種“被看見、被接納”的感覺,往往是疏導心理壓力的第一步。
談及如何構建學生心理健康的“防護網”,楊昊臣強調,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從學校層面,除了配備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更要讓“關注心理”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意識,比如在批改作業時多寫一句鼓勵的評語,在發現學生狀態異常時主動溝通;從家庭層面,家長要學會“看見”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用“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做喜歡的事,讓家庭成為學生心理的“安全港灣”;從社會層面,應減少對“神童”“學霸”的過度渲染,傳遞“成長沒有標準答案”的價值觀,為學生營造更包容的成長氛圍。
“學生就像正在生長的小樹,知識是滋養枝葉的陽光,而心理健康就是支撐樹干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得穩,枝葉才能長得茂,未來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楊昊臣在分享的最后說道,“守護學生心理,不是為了讓他們避開所有挫折,而是幫助他們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這才是教育最該傳遞的力量,也是為學生未來人生埋下的‘寶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