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噸級貨輪單次靠港多繳500萬美元,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年增32億美元成本——美國對中國船舶祭出的三重收費政策,瞬間讓全球航運業(yè)神經緊繃。不少人心里都會捏把汗:中國造船業(yè)會不會就此流向韓國?
![]()
先看這場"收費風暴"的沖擊力有多強。美國海關的新規(guī)堪稱精準打擊:中國擁有的船舶每凈噸收50美元,中國建造的船舶按"每凈噸18美元或每箱120美元"取高計費,滾裝船還要單收每凈噸14美元 。這意味著一艘1萬TEU集裝箱船赴美,光停靠費就可能突破200萬美元,相當于給中美貿易額外加征4%關稅 。
政策落地初期,韓國船廠確實嘗到了"甜頭"。上半年韓國造船訂單同比增長8%,部分原本意向中國船廠的訂單因政策顧慮轉向韓國。畢竟在LNG運輸船領域,韓國仍握有62%的全球市場份額,這種技術優(yōu)勢讓其成為天然的替代選項 。加上美國工會持續(xù)炒作"中國造船補貼論",更給部分船東制造了心理動搖。
但熱鬧背后,韓國想接盤中國造船業(yè)的底氣嚴重不足。中國造船業(yè)的全球地位早已不是"靠低價搶單"那么簡單:2025年前8個月新船訂單占全球53%,手持訂單占比更是高達61%,其中集裝箱船、油船、散貨船的手持訂單占比均超69% 。更關鍵的是產業(yè)鏈優(yōu)勢——從鋼材到配套設備,中國已形成全鏈條供給能力,單艘10000TEU集裝箱船建造成本僅1.2億美元,而美國造要6億美元,韓國成本也遠高于中國 。
![]()
船東的現(xiàn)實選擇更能說明問題。航運業(yè)的核心是成本控制,韓國船廠雖在LNG船領域有技術壁壘,但在占市場主流的集裝箱船、散貨船領域,中國不僅成本低30%以上,交付周期還短2-3個月。希臘船王Evangelos Marinakis的表態(tài)很有代表性:"如果被迫為中國造船舶繳重費,我會把140多艘船全撤出美國市場",而非轉向韓國訂船。
中國的反制措施更讓"產業(yè)轉移論"失去根基。國務院修訂的《國際海運條例》明確對等反制,對美船舶征收的特別港務費2028年將漲至每凈噸1120元。要知道中國包攬全球前十大港口中的七個,美國船隊每年上千次靠泊都要為此買單。更聰明的是企業(yè)應對:中遠海運已將20艘大集裝箱船調至亞歐線,轉而從韓國租船跑美西航線,既規(guī)避成本又讓韓國難以真正獲益。
![]()
最具戲劇性的轉折出現(xiàn)在近期:美方突然宣布暫停海事301調查一年,一艘10萬噸級貨輪瞬間省下500萬美元停靠費,江南造船廠隨即收到美企LNG船訂單重啟邀約。這背后正是美國本土產業(yè)的強烈反彈——美國港口吞吐量預計環(huán)比降12%,感恩節(jié)庫存可能減少20%,卡車運輸協(xié)會警告全美供應鏈將紊亂 ,這種"反噬效應"讓保護政策難以為繼。
說到底,全球造船業(yè)不是"想搬就能搬"的積木。韓國造船業(yè)的技術長板集中在高端細分領域,中國則占據(jù)全品類規(guī)模優(yōu)勢,兩者更像互補而非替代關系。美國的收費政策或許能制造短期波動,但在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連續(xù)15年全球第一的硬實力面前,想靠行政手段改寫產業(yè)格局,終究是很傻很天真。
這場博弈最終證明:造船業(yè)的流向從來不由關稅和停靠費決定,而是攥在成本控制、產業(yè)鏈完整度和交付效率的手里。這三大優(yōu)勢中國仍牢牢掌握,韓國接不了的盤,美國更接不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