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楊沐老師的詩《跳龍門》
作者/童光紅
【作家/詩人風采】
![]()
★童光紅,男,70后,安徽鳳陽縣人,草根文學愛好者,喜歡寫作,忠于原創(chuàng),酷愛散文詩。曾有作品發(fā)表在《滁州日報》、《散文詩選萃》、《黃河詩報》、《中華詩詞報》、《南疆詩刊》以及《橄欖綠詩刊》等。近期作品主要散見于《鳳陽文學》、《定遠文學》、《鄉(xiāng)村文學》、《眾望文學》、《山水田園之約》、《名家美文欣賞》、《三江文學散文詩刊》、《三江文學》、《江南文學》、《神州散文詩》,、《灌河文學》、《詩博刊》、《安徽詩歌》、《遼寧散文詩》、《中國詩歌網(wǎng)》以及《中國作家網(wǎng)》等網(wǎng)絡平臺。
![]()
【作家/詩人作品】
讀楊沐老師的詩《跳龍門》
文/童光紅
我不認識楊沐老師,因為我們從未見過面。
我和楊沐老師又很熟悉,我常向先生創(chuàng)辦的《詩藝國際》網(wǎng)刊上推薦作品,因為第一次發(fā)現(xiàn)《詩藝國際》時,就感覺這個文學平臺上刊發(fā)的作品質(zhì)量還是比較高的,沒有一定功夫的人,是出不了這么好成果的。
可想而知,先生是一位多么有苦心的人。
我也很少特別關注先生寫的作品,這回偶爾遇到了二首,讀來思去后,卻被深深地吸引不說,并與我產(chǎn)生了共鳴。
以先生的《跳龍門》這首詩,淺談一下我的讀后感,由于我的眼光有限,不能算是詩評,就當是詩聊吧。
我想,這得回憶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象,然后從主題、意象、結構、語言這些方面入手談。
主題應該是關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或者追尋與幻滅的過程吧。然后意象,比如龍門、鯉魚、傳說、親友期待、釣鉤魚網(wǎng)、逝水、水草淺潭這些,得逐一分析每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首先,開頭講傳說,鯉魚跳過龍門便成了真龍,“我”相信這個傳說,這是起點,是對理想的憧憬。然后“沒有配劍,行囊裝滿親友期待”,這里講追尋的初心,不是為了自己闖蕩,而是帶著別人的期待。
接下來“穿越江河湖海,春夏秋冬,掙脫釣鉤魚網(wǎng)殺戮未知”,這部分是追尋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但一直在堅持,因為心里有傳說。
然后轉折,“跳過一個接一個龍門,后面還是龍門;逝水前面還是逝水”,這里開始懷疑,原來追尋的目標其實是個循環(huán),沒有真正的終點?
然后“潮漲潮落,急流險灘,順逆,水草抽打,淺潭煎熬”,這些是過程中的磨難,不僅是外界的,還有內(nèi)心的煎熬吧。
最后“明白龍門不是門,從未跳過,把傳說從骨頭里剃出來,走出年畫”,這里是覺醒,原來傳說只是自己的執(zhí)念,所謂的龍門不過是自己想象的門,現(xiàn)在放下了,回到現(xiàn)實?
接下來深入思考,比如“龍門”的象征,既是傳說中的目標,也是自我設限的枷鎖。
“傳說”是外在的、被灌輸?shù)睦硐耄€是自我的投射?“親友的期待”是動力還是束縛?比如“行囊中裝滿親友的期待”,這里的期待是不是讓“我”把傳說當成了必須完成的使命,而不是自己的選擇?
然后“子非魚,豈知魚之夢”,這句用莊子的故典,說明魚的夢(理想)是別人無法理解的,但最后“我”自己明白了,原來夢是個幻覺。還有“始終無法掙脫心中的傳說”,這里的“心中”很重要,不是外界的障礙,而是內(nèi)心的執(zhí)念讓“我”一直困在追尋里。
另外,結構上,從相信傳說,追尋過程,發(fā)現(xiàn)循環(huán),覺醒放下,是一個線性的心理歷程。
語言上,很樸素,但有張力,比如“淹沒在故鄉(xiāng)的目光中”,“淹沒”這個詞用得好,寫出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復雜心情,既有不舍,也有被期待的重量壓著。
“把傳說從骨頭里剃出來”,“剃”這個動詞很特別,說明傳說已經(jīng)深入骨髓,很難擺脫,但現(xiàn)在終于做到了,有種剝離的痛感。
聯(lián)系現(xiàn)實,這首詩是不是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困境?比如我們追尋社會定義的成功(像龍門),拼盡全力,最后發(fā)現(xiàn)不過是個循環(huán),然后覺醒,放下執(zhí)念,回歸本真?比如“從未曾跳過”不是失敗,而是看清了傳說的虛幻,獲得了內(nèi)心的自由。
可能還要分析情感的變化:從堅信、堅持、疑惑、幻滅、覺醒。每一步的情感都有對應的意象支撐。比如“吞云吐霧的天命真龍”是最初對成功的浪漫想象,“釣鉤魚網(wǎng)殺戮”是現(xiàn)實中的阻礙,“水草抽打,淺潭煎熬”是內(nèi)心的消耗,“龍門后面還是龍門”是幻滅,“剃出傳說,走出年畫”是覺醒。
還要注意細節(jié),比如“西斜的夕陽”,夕陽通常是離別、結束的意象,這里離開故鄉(xiāng)時是夕陽,最后覺醒時是不是也是一種結束,即結束對傳說的追尋?“年畫”是什么?年畫里的龍門和魚,是中國傳統(tǒng)中對成功的具象化,比如年畫里的鯉魚跳龍門,是吉祥的符號,但“走出年畫”意味著脫離這種傳統(tǒng)的、被規(guī)定的理想,回到真實的自己。
另外,“逝水的前頭還是逝水”,逝水是時間,也是過程,不管怎么跳,時間還是一直流逝,目標還是一樣的,說明追尋的徒勞?但最后的覺醒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因為放下了執(zhí)念,獲得了自由。比如“默默地走出”,“默默”不是失落,而是釋然。
還要對比,比如最初的“美麗的古老傳說”和最后的“從骨頭里剃出來”,傳說的性質(zhì)變了,從信仰變成了負擔。“吞云吐霧的天命真龍”和“從未跳過”,天命真龍是別人定義的成功,而“我”從來沒成為過,因為“我”被困在傳說里,而不是真的跳過了。
理解這些可能還要引用一些文學理論,比如存在主義的“他者凝視”,親友的期待是他者的目光,“我”在為他者的期待而活,追尋他者定義的成功。或者拉康的“欲望的他者性”,“我”的欲望(跳龍門)其實是來自他者(傳說、親友)的灌輸,而不是自己的真實欲望。最后覺醒就是意識到這一點,擺脫他者的欲望,回歸自我。
總結的話,這首詩通過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探討了理想與現(xiàn)實、他者期待與自我覺醒的主題,用樸素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展現(xiàn)了一個人從追尋到幻滅再到覺醒的心理歷程,最后傳達出放下執(zhí)念、回歸本真的釋然。
要分析先生的《跳龍門》,需從核心隱喻、情感脈絡、意象系統(tǒng)三個維度拆解,最終抵達詩歌對“理想執(zhí)念”與“自我覺醒”的深刻叩問。
這首詩以“鯉魚跳龍門”的傳統(tǒng)傳說為底色,將個體追尋理想的歷程,升華為對“何為真實自我”的哲學反思,所謂“龍門”,從來不是外界的門檻,而是內(nèi)心給自己套上的枷鎖;所謂“跳過”,不過是執(zhí)念編織的幻夢。
一、核心隱喻:“龍門”與“傳說”的雙重解構
詩歌的起點是對“跳龍門”傳說的堅信:“傳說,跳過龍門,鯉魚就會成為龍/一條吞云吐霧的天命真龍”。這里的“龍門”有兩層初始含義:
1.社會規(guī)訓的“成功符號”: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階層躍遷寓言”,底層通過努力突破壁壘,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如科舉、職場晉升、財富積累)。
2.他者投射的“理想模板”:“吞云吐霧的天命真龍”并非鯉魚的內(nèi)心渴望,而是傳說賦予的“標準結局”。就像詩中“裝滿親友的期待”的行囊,“我”的追尋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自我選擇,而是承載著他者的目光(故鄉(xiāng)的、親友的、社會的)。
但隨著“穿越江河湖海”“掙脫釣鉤魚網(wǎng)”的過程推進,“龍門”的隱喻逐漸崩塌:
“跳過一個接一個龍門,后面依然還是龍門”,目標變成了循環(huán)。世俗的“成功”從不是終點,而是下一個“龍門”的起點(比如考上大學后要考研,升職后要當總監(jiān)),本質(zhì)是用新的枷鎖替代舊的。
“龍門不是門,我也從未曾跳過”,執(zhí)念的祛魅。當“我”終于意識到,“跳龍門”從不是對外部世界的突破,而是內(nèi)心對“傳說”的強迫性認同,我從未真正想要成為“龍”,只是不敢承認自己在為一個虛構的目標拼命。
二、情感脈絡:從“堅信”到“覺醒”的四重變奏
詩歌的情感流動是一條清晰的“自我認知曲線”,每一段都對應著對“理想”的重新理解:
1. 出發(fā):帶著他者期待的“虔誠追尋”
“迎著西斜的夕陽,淹沒在故鄉(xiāng)的目光中”,“夕陽”是離別的符號,“淹沒”則寫出“我”被親友期待包裹的沉重。此時的“我”是“工具化”的:不是為了“成為龍”,而是為了滿足他人對“鯉魚該有的結局”的想象。
2. 過程:在磨難中強化執(zhí)念
“不斷掙脫釣鉤,掙脫魚網(wǎng),掙脫殺戮,掙脫重重未知”,外界的阻礙(生存壓力、競爭)反而讓“我”更緊地抓住“傳說”:越痛苦,越相信“跳過龍門”能終結痛苦。而“始終無法掙脫心中的傳說”一句,點出了關鍵:真正的枷鎖從不是外界,而是內(nèi)心對“傳說”的依賴。
3. 幻滅:發(fā)現(xiàn)目標的虛無
“逝水的前頭,依然還是逝水”“水草抽打著皮膚,淺潭煎熬著筋骨”,“逝水”是時間的隱喻,無論怎么跳,時間都在流逝,“龍門”從未帶來永恒的解脫;“水草”“淺潭”則是內(nèi)心的消耗:為了一個虛幻的目標,耗盡了生命力。此時的“我”開始懷疑:“傳說”到底是信仰,還是逃避真實自我的借口?
4. 覺醒:從“被傳說定義”到“定義自己”
“把傳說從骨頭里剃出來/默默地走出那幅年畫”,“剃”是一個極具痛感的動詞:傳說早已滲透進骨髓,剝離它需要勇氣;“年畫”則是傳統(tǒng)敘事的具象化(比如貼在墻上的“鯉魚跳龍門”年畫),走出年畫,意味著脫離社會給定的“成功劇本”,回歸真實的、未被定義的自我。
三、意象系統(tǒng):用日常符號構建哲學深度
詩歌的意象均來自“魚”的生存場景,卻被賦予強烈的隱喻性:
釣鉤/魚網(wǎng)/殺戮:生存的困境,代表外界對個體的擠壓。
水草/淺潭:內(nèi)心的內(nèi)耗,代表為了“傳說”付出的隱性代價。
潮漲潮落/順流逆流:命運的無常,打破“努力就能跳龍門”的線性邏輯。
年畫:傳統(tǒng)敘事的規(guī)訓,象征被灌輸?shù)摹袄硐肽0濉薄?/p>
這些意象沒有華麗的修飾,卻精準擊中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們何嘗不是“尋找龍門”的鯉魚?為了“考編”“買房”“升職”這些“傳說中的龍門”拼命,最后卻發(fā)現(xiàn),我們追逐的從不是“成為龍”本身,而是“跳過龍門”這個動作帶來的“我應該成功”的自我安慰。
四、詩歌的終極追問:什么是“真實的自我”?
詩歌的結尾沒有給出“成功”的答案,卻給出了“覺醒”的答案:放下對“傳說”的執(zhí)念,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默默地走出”不是失敗,而是釋然,當我不再為“成為龍”而活,我才是“我”,不是“傳說中的鯉魚”,不是“親友期待的載體”,不是“社會劇本的角色”。
這首詩的動人之處,在于它沒有否定“追尋”的意義,那些穿越江河湖海的堅持,那些掙脫釣鉤的勇氣,都是“我”活過的證據(jù)。
但它更清醒地指出:追尋的方向,應該是“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傳說中的龍”。
最后,用先生自己的話收尾:“驀然間,我明白龍門不是門,我也從未曾跳過”。這句話不是幻滅,而是重生,當我們不再被傳說定義,“跳過龍門”就不再是目標,“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2025.10.29上午于家中
![]()
附:跳龍門/楊沐
傳說,跳過龍門,鯉魚就會成為龍
一條吞云吐霧的天命真龍
作為魚,我不可救藥地相信
這個美麗而古老的傳說
我沒有配劍,無所謂仗劍去國
簡單的行囊中,裝滿親友的期待
迎著西斜的夕陽,我
淹沒在故鄉(xiāng)的目光中
一路穿越江河湖海,穿越春夏秋冬
不斷掙脫釣鉤,掙脫魚網(wǎng),掙脫殺戮
掙脫重重未知,卻
始終無法掙脫心中的傳說
子非魚,豈知魚之夢
我跳過龍門,一個接一個。然而
龍門的后面,依然還是龍門
逝水的前頭,依然還是逝水
潮漲潮落,急流險灘
順水而下,逆流而上
水草,抽打著我的皮膚
淺潭,煎熬著我的筋骨
風云本無痕,我已不知江湖之遠
驀然間,我明白龍門不是門,我也從未曾跳過
我把傳說從骨頭里剃出來
默默地走出那幅年畫
2024.11.13
![]()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歡迎長期賜稿,再現(xiàn)詩意生活
傳統(tǒng)詩、詞、曲、賦,現(xiàn)代詩歌
譯詩,詩評,詩配畫
文學理論
散文,隨筆,雜文、小說
來稿請寄:153811241@qq.com
無限精彩,盡在【詩藝國際】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