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朱萌麗
如何在堅冰般的生活表層,找到最薄的切入點,打撈深藏的人性?又如何用誠摯的筆觸,為一片沉默的鄉(xiāng)土發(fā)聲?11月5日晚,第十屆華語青年作家獎在成都崇州揭曉。程婧波、錢幸、孫昱瑩、林檎、周明全、周榮池六位作家獲獎。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卻共同呈現(xiàn)出華語文學新生代植根土地、叩問現(xiàn)實、在差異經(jīng)驗中觸及共通人性的文學追求。
土地的敘事:從冰湖到平原,打撈沉默的記憶
短篇小說獎得主、吉林作家孫昱瑩的《把頭》,將敘事置于查干湖的冰封世界。她以冷靜而詩意的語言,書寫漁獵家族與命運的抗爭,并將寫作本身比作一場“冬捕”:“越是短小的篇幅,越需要漫長的等待……在看似堅不可摧的冰面上尋找最薄的切入點,用冰鎬鑿開生活的表層,打撈那些深藏在冰層之下的復雜人性。正如漁人把頭從冰洞中拉起網(wǎng),我所期待的,是人性的幽微在文本中驟然蘇醒的瞬間。”她相信,最有生命力的故事始終“生長在土地的褶皺里”,而俯身貼近土地,正是文學最深厚的滋養(yǎng)。
![]()
孫昱瑩
同樣致力于打撈土地記憶的,還有非虛構作品獎得主周榮池。他的《父恩》以里下河平原的村莊“南角墩”為原點,刻畫了一位性格復雜、真實可感的農(nóng)民父親,呈現(xiàn)出一幅質(zhì)樸而深沉的鄉(xiāng)土中國圖景。周榮池坦言,盡管自己已穿行于城市,但“書中的悲情并非虛構”,他堅信,“有大地為我們作證”,書寫才更有底氣。
![]()
周榮池
敘事的邊界:在歷史、科幻與手藝之間
中篇小說獎則展現(xiàn)了青年寫作的敘事探索與想象跨度。程婧波的《燈花》融歷史、神話與科幻于一體,在幻想中寄寓對文明的洞察;錢幸的《皮影》則深入皮影藝人的生活內(nèi)部,既寫技藝傳承之困,也映照人物命運的如影隨形。
程婧波很感謝第十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的主辦方和各位評委老師,“在眾聲喧嘩的今天,你們搭建的這座文學階梯,充滿了‘功在當代、利在未來’的遠見,也恰恰體現(xiàn)了文學最珍貴的底色:不設邊界,只問真誠。”
![]()
程婧波
錢幸是山東泰安人,現(xiàn)為北師大與魯院聯(lián)培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她也表達了自己對本次活動主辦方的感謝:“是你們的付出和堅守,讓文學這條路對我們青年寫作者全面敞開。這個獎對我而言,代表了新的起點,我會從這個坐標繼續(xù)出發(fā),不斷攀爬,相信‘峨眉山’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云景大道’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
錢幸
來自重慶的青年作家林檎在其獲獎的短篇小說《張黑女》中構建了一則關于身份認同的現(xiàn)代寓言。小說通過一位博物館保安與北魏墓志復制品的糾纏,以兼具冷幽默與生活氣的敘事,叩問身份的本質(zhì)。林檎感慨,“寫作是一條孤獨長路,迫切需要一股力量,支撐你在空白文檔前無中生有。感謝讀者讓這場造夢得以在現(xiàn)實中延續(xù)。”
![]()
林檎
身份的追問與批評的現(xiàn)場
來自云南的作家周明全因《西部青年批評家成長的困境》獲新批評獎。他的獲獎文章以調(diào)研為基礎,剖析西部青年批評家的結構性困境,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改善路徑。他引用博士導師陳思和的話強調(diào),“對當代生活沒有激情、沒有痛苦”,知識便會淪為“零星而沒有生命力的碎片”。他表示,這個獎項是他在“青年與中年交界處收獲到的最熱切的精神支持”。
![]()
周明全
華語青年作家獎由成都市文聯(lián)指導,成都市文藝發(fā)展服務中心、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第十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的六部獲獎作品雖題材各異、手法多元,卻共同印證:當文學創(chuàng)作扎根于具體而微的在地經(jīng)驗,便得以跨越地域,抵達更為廣闊的人性共鳴與時代回響。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